本報訊(見習記者 曹靜怡)晚風徐徐,笑聲朗朗。走進白龍橋鎮新昌橋村,沿路閃耀的燈光照亮了稻田荷塘,美麗庭院。街上燒烤攤誘人的香氣四溢,而多彩的濱水景觀也成為了四方游客避暑、戲水的勝地。
村民陳女士在新昌橋村生活了16年,每到太陽下山時,她就在溪邊出攤售賣游泳圈等熱銷產品。這些年來,她見證了潺潺流淌的白沙溪建起了景觀橋,披上了閃爍燈衣,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使新昌橋由一個落寞古村迅速“蝶變”為一片濱水樂園。“生活的村莊越變越美,每天在家門口做點小生意也挺不錯的。”陳女士笑說。
游客絡繹不絕,小吃店、農家樂內自然也是食客滿座、美食飄香。晚上9時,竹浩里農家樂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廚房間,老板娘汪麗芳仍在顛勺起鍋,時不時擦拭額角細密的汗水。“七八月份是旅游旺季,我們店里每天都有百來號人吃飯。”汪麗芳說,自己過去從事建材行業,前年趕上了鄉村旅游的熱潮,便和家人開起了村里第一家農家樂,“煎炸蒸煮燜燉炒”,正如他們“烹”出的好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新昌橋村依托熊貓豬豬共創共富黨建聯盟,發揮優質水資源稟賦優勢,依托濱水景觀、美食廣場、特色民宿等,留住客源拉動消費,每日引流2000余人,日營業額達到5萬元左右,真正實現了“美麗風景”轉化為“美麗經濟”。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村黨支部書記柯建康介紹,作為明朝太醫杜通故里,該村還以“太醫故里康養福地”為主題發展鄉村旅游,通過打造村級文創產業,引入多個文創項目在新昌橋村落地。
“酸茶是什么?我可以試試嗎?”在村中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便是婺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華酸茶的所在地。現場,不少游客對這類知之甚少的茶種感到好奇,淺嘗一杯,回味無窮。
“酸茶具有營養、預防、保健多種益處,它的制作也十分特別,是將茶葉放在竹筒里,埋在地底下8個月后發酵而成。”傳承人劉衛滔表示,金華酸茶入駐新昌橋村并不是偶然。為將非遺文化融入鄉村旅游,柯建康誠意熱情,數次相邀才力促項目落地。
“這里人氣十足,山川秀美,我將總部設在這里,現在也是半個村里人。”劉衛滔笑說。如今,金華酸茶正與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展開合作,他們有信心在此集聚人才,打造金華酸茶基地,為推進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作貢獻。
黨員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鋪就了新昌橋和美鄉村的底色。據悉,除了金華酸茶之外,當地還引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竹木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廖江濼創立的“小木頭雕刻藝術空間”,以及養生館、書畫院等新業態。
“我們將不斷優化配套環境,著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旅品牌,深入推動研學游活動開展。”柯建康表示,該村通過多種業態融合,將集中打造鄉創業態品牌,美麗生態鄉村游,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同時,積極探索強村富民新舉措,打造“未來鄉村”樣板,助力共同富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