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婺城區政協舉行“請你來協商”活動,邀請部分政協委員,與市、區相關部門負責人就“高品質定位長湖灣打造品質之韻樣板區”這一主題進行面對面協商。
會上,6名區政協委員圍繞長湖灣片區開發建設,分別從片區空間布局、城市管廊建設、道路規劃設計、特色產業打造等方面建言獻策,1名委員以視頻連線方式,為片區發展提出建議,另有2名委員作現場補充發言,共同為長湖灣片區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區政協委員吳耀峰
立足長遠科學籌謀加快推進長湖灣開發建設
加快長湖灣開發建設,是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高城市品質、促進產城人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更是打好城市更新提升都市區能級的關鍵一戰。他建議:
一要規劃謀城。堅持理念先行、規劃引領,統籌考慮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布局,科學設定開發模式,圍繞建成現代都市核心的目標,推進“長湖灣”及周邊區塊城市有機更新,加快推進高鐵新城建設,不斷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二要項目融城。保障重點區塊和重大項目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整合資源、協同發力,不斷提升整體作戰效能,形成一線攻堅強大合力,千方百計、全力以赴支持長湖灣開發建設。
三要產業興城。結合重大產業戰略布局,立足全區特色優勢產業,聚焦現代智造服務業,全力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技術、信息安全技術等在金融領域的融合創新。
四要開放強城。推進回歸主城和擁江發展空間戰略,不斷強化要素吸引力,更好吸引高層次人才跨區域合作交流,深度參與國際國內雙循環競爭格局。
區政協委員 問青青
打造婺城生態宜居高品質城市樣板
長湖灣區塊是婺城進一步放大核心區優勢,全面提升城市能級的重要板塊。依托金華市獨特的地理環境,應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打造婺城生態宜居高品質城市樣板。她建議:
一、要堅持生態優先,高標準優化城市生態環境。加強對城市綠地、水系等自然生態的保護,合理開發長湖灣公園綠地建設。
二、要堅持以人為本,高水準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有機更新要堅持以人為本、綠色循環低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高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要堅持低碳環保,高質量發展城市經濟建設。綜合利用該區塊各功能建設項目,打造節能低碳環保居住環境,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推行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節水標準,超前規劃建設綠色低碳交通系統,以綠色低碳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培育綠色低碳新動能,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引進高端的環保型企業,打造生態宜居高品質城市。
區政協常委 張敏
“里子”好了更有“面子”
近年來,隨著城市城鎮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為滿足城市發展需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成為了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環境面貌的有效途徑。婺城作為金華主城區,要將長湖灣建設和地下綜合管廊有機結合起來,為此建議:
一、制度引領統籌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涉及城鄉建設、財政、規劃、物價等多個行政主管部門,建議進一步出臺相關制度,明確綜合管廊建設管理工作的原則、單位職責及工作要求等,確保高鐵新城地下綜合管廊管理安全有效運行。
二、綜合布局規劃先行。綜合考慮長湖灣地形地貌和功能區分布,在道路施工的同時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在地下管線普查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類管線的實際需要,組織編制綜合管廊工程規劃,實現地下空間規劃和地上規劃的統籌。
三、市場參與拓寬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資體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和運營合管廊。在選擇合作單位方面,要堅持誠信守信、公開透明、風險分擔等基本原則,采取財政投入、特許經營、投資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創新融資機制。同時,引導和鼓勵入廊管線單位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綜合管廊,探索建立“共建共管”的良性合作模式。
區政協委員 曾真濤
高品質推進長湖灣區塊道路規劃建設
城市道路設施是城市的動脈,對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推進長湖灣片區建設,打造品質之韻樣板區,必須堅持交通先行,鋪好婺城城市更新的發展之路、振興之路。為此,建議:
一是要更新理念,超前謀劃。立足區塊開發建設時序,分輕重緩急、區外區內統籌安排,強力強勢推進道路建設,做到道路先行。
二是要拉高標桿,規范建設。細化路網框架設計,按照5-10年不落后,滿足區塊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同步推進供水、排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避免重復施工,使得城市道路更加科學合理,更加具有特色,更加符合城市的文化和個性。
三是要有機更新,提檔升級。建議加快推進市區貨運環建設。要立足最大限度滿足人、車通行,方便機動車、非機動車停放,店面貨物裝卸等功能,實施提檔升級,提升道路品質。
四是要完善機制,形成合力。道路建設有交通、城管、城投、交投及屬地鄉鎮(街道)等單位組成,建議成立由政府牽頭組建道路建設綜合協調部門,實施統一管理、統一調配,整合道路開挖申報及批準程序,建立統一管理的檔案庫,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
區政協委員 李蕾
建設一流美術館和音樂廳彰顯金華主城區新形象
美術館、音樂廳選址于長湖灣公園連江通城的關鍵節點,是未來長湖灣片區的文化新地標,也是提升城市能力、文化強市的重要抓手,對放大長湖灣區塊作為城市主城區優勢、點亮公共空間品質意義非凡。她建議:
一、要注重超前規劃設計。音樂廳、美術館作為展現城市形象的窗口,要委托國內外一流的設計團隊進行多方案比選,建議組織國際競賽,將其打造成為展現時代美感的藝術作品。
二、要多維度一體化“塑心”。重視建筑外立面與室內裝修設計一體化,注重建筑與公園的一體化設計、地下空間的一體化設計,打造通江復合網絡,統籌考慮建筑之間的連通,打造金華唯一一條高品質的文化藝術漫步道。
三、要強化美術館音樂廳等公共場館的市民屬性。通過業態上的綜合考慮,允許一部分商業和服務性內容,注重閉館后的參與性和觀賞性,加強政府投資的公共服務屬性。
四、要注重地標場館的綠色生態示范效應。通過超低能耗,主動式技術和被動式技術相結合,實現雙碳行動示范工程。
五、要空間戰略留白。建議在空間上預留適當用地,為后續發展建設預留空間。
區政協委員 章浩
打造浙中地區特色產業集聚展示區
“長湖灣”位于高鐵新城區塊內,應該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提前做好產業布局謀劃,將“長湖灣”打造成經濟“新引擎”,進而輻射全區、全市及至浙中版塊,成為推動共同富裕的“婺城樣板”。他建議:
一、打好農旅結合的特色“組合拳”。沿“長湖灣”濱水景觀帶或長湖公園打造主題式園區,利用“長湖灣”的濱水景觀帶,展示和推介浙中地區農業特色產業,形成“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推動浙中地區農特產品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抱團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打造浙中地區工業展示廳。以商業展廳、場館形式,在“長湖灣”區塊集中展示浙中地區工業產業特色,尤其要盡可能吸納各地優勢產品,讓全國客商實現“一站式”挑選、購物,并依托金華物流優勢、交通優勢,不斷做大做強。
三、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品銷售平臺。主題園林、商業展廳、場館等統一由政府集中規劃、選址,同時以租賃的方式擇優招納有實力、有市場號召力的商家和商會入園、入館。通過中國旅游類互聯網平臺、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等多平臺多渠道宣傳展示區,建設多元化創收體系,借助互聯網平臺向用戶提供各種銷售模式。
區政協委員 方輝
用好新聞媒介宣傳 擴大長湖灣知名度
在長湖灣開發建設宣傳中,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的優勢、特點和發展趨勢,與傳統媒體進行有效融合,構建完善的宣傳體系,有效拓寬新聞覆蓋面,提升宣傳效果。為此,建議:
一是要推動項目口碑的提升,利用多種宣傳渠道,構建完善的對外宣傳體系,對社會公眾展示項目建設動態,擴大企業知名度,增強企業社會影響力。二是要合理利用先進新聞設備和新媒體平臺,提升新聞采編效率,豐富新聞內容,強化新聞內容的吸引力和傳播速度。三是要積極拓寬宣傳渠道。如組織召開“全國百家媒體看婺城”大型主題活動,帶領采風團走進長湖灣,向媒體介紹長湖灣源遠流長的歷史由來、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持續壯大的產業優勢、貼心管用的政策優勢、現代一流的服務優勢、宜居宜業的環境優勢等,并圍繞生態環境、特色產業、文化品牌等進行宣傳,提升金華主城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區政協委員 楊洋
挖掘文化符號推動產業發展
長湖灣片區包含了金華原來的工業廠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化的進程,已不見原有的繁華。近年來隨著產業與消費需求的迭代升級,承載著婺城工業發展記憶的長湖灣也迎來了涅槃新生,正緩緩揭開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新篇章。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文化既是軟實力,也是發展的硬支撐。婺城文化底蘊深厚,開發建設長湖灣片區,建議:
一是留存時代記憶,注入新興動能。通過在印染廠舊址等地打造文創園區,引入文化項目,把文創園區打造成集休閑運動健身、文化藝術生活、餐飲娛樂于一體的體驗式購物中心,使之成為青年人的向往地、金華文創產品集中區,作為城市文化打卡點的同時也可解決部分年輕人的就業問題。二是利用文化元素,做好文化挖掘。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名片,也代表了城市的魅力,可以將婺學、婺小吃、婺茶、金華酒等文化符號集中在長湖灣兩岸,打造夜市經濟,同時引進高端文旅項目,以文旅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還可不定期舉辦文創產品大賽、成立文創基金,扶持文創產業發展,逐步構建核心產業引領、新興產業聯動、融合產業協同的文化和旅游產業體系。
區政協委員 童健英
打造金華新地標 彰顯長湖灣新活力
作為金華未來“更有活力的文化新地標”,長湖灣將在文化特色彰顯方面做出特色與創新。為此,建議:結合浙江師范大學國際化建設發展的步伐,主動對接尋求合作共贏。可以從對非研究與合作為突破口,調集廣泛而獨特的資源來創新性地服務金華打造都市文化品牌、建設開放性國際都市。力爭把該區域建成中非合作與經貿投資的創新平臺與項目孵化基地;中非科教合作的人才培訓基地;中非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國際交往平臺。借助文化園區的功能塑造,逐漸將金華婺城打造成未來中國的“非洲文化/藝術/影視/教育培訓之都”,擦亮金華這座既有千年文化底蘊、又有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對非交流特色的世界之都。
記者 王靜姝 吳錚譽 整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