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婺城區雅畈鎮老街上的一家竹編館,便聞得一陣竹香。步入其間,數不盡的竹編工藝品陳列在展示臺上,或粗獷古樸,包羅萬象;或身量纖纖,頸項秀美。品類繁多卻不失精致,環肥燕瘦,各有千秋。
眼前,68歲的篾匠曹濟威正一如往常開展他的編織工作。細長的篾片在他的手指間靈活翻轉,經緯交錯,互相咬合間,漸漸地初現規模。“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既可以是觀賞的工藝品,也曾是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曹濟威說著,手上功夫卻毫無停滯。環顧四周,竹編館里只一臺電風扇呼呼作響,在這炎炎夏日,他似也甘之如飴。
“竹編是個細活,常常一件作品做一天,原料制作時間就得占一半,須得有一個心如止水的平靜心態,才能成事。”曹濟威告訴記者,竹子有守節固本之意,千百年來為文人墨客所贊美喜愛,而山林中那些挺拔修竹,要成為他手中的原材料,可需要好一番功夫。曹濟威說,砍回的山竹,得先對半劈開,剖成粗細均勻的柳條狀,還要將表面刮得光滑、細膩,再根據顧客要求一一編織。而篾片的選擇上也頗有講究,韌勁大的可以做成工藝竹編,工序到了最后,還得晾干、上漆、拋光;而韌勁差些的可用作簸箕、提籃等用具,方便老百姓日常使用。
放下竹篾,細看曹濟威兩只粗糲的手,除了經年的老繭,也有許多新舊被竹絲割拉的傷口。“三十歲之前受傷是常態,現在經驗積累多了,這些‘老伙計’也對我友好了不少。”曹濟威笑說,小時候家中生計困難,14歲他便跟隨叔叔曹光篇學習竹編手藝,六七年后已完全掌握了基本功,又輾轉各地求學取經,最后落戶在雅畈古街上,轉眼間入行已有50多年。50多年來,從小學徒到老篾匠,一道道痕跡,都是歲月給予他的禮物,而他也始終腳踏實地,默默堅守,用心用情編織出一場匠心人生。
如今科技突飛猛進,時代快速發展,竹制品在生活中的“用武之地”卻越來越少,竹編這一傳統技藝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為讓這一技藝被更多人看見,2020年12月,曹濟威被婺城區文旅局評定為第六批婺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華竹編”代表性傳承人,而他的竹編館也被認定為婺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在這里,不斷會有研學的師生和賞玩的游客光顧,年輕人看著他靈巧的雙手暗暗稱奇,而老一輩人每遇見一個熟悉的物什,都會勾起他們塵封已久的悠遠回憶。小時候擱在墻角的簸箕,廚灶里盛滿熱飯的竹桶,還有姑娘出嫁時需用的嫁妝提籃……來往之間,鎖進了舊時的風俗記憶,也織造一段平凡溫暖的鄉里鄉情。
這些年來,在曹濟威的竹編館里,實用的竹編生活用品仍是多于精美的工藝品。其實,曹濟威也知道,工藝品的盈利遠勝于這些實用竹編,而他的一雙兒女早已成家立業,自己本不需如此辛苦。但他心底早有了牽掛,他知道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仍有許多街坊喜愛他的手藝,經常有回頭客找他修理、編織篾器。“老手藝,舍不得,丟不掉,我會一直在老街上,不挪地方,怕大家需要的時候找不到我。”曹濟威笑說,14歲從叔叔手中學到的技藝,繼而將這一非遺文化融入了血脈,融入了生命,他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來了解金華竹編,年輕一代也能把新想法融入傳統技藝中去,賦予古老技藝新的生命力。(記者 曹靜怡)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