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孔艷華與婺城區箬陽鄉茶園村的三兩村民先后來到羅店鎮后園村、迎峰村埋頭尋找著,隨著小鋤頭將菖蒲、艾草苗小心翼翼地挖掘出,孔艷華臉上露出了明艷的笑容,今年村集體的消薄項目又有了好盼頭。
2019年5月,箬陽鄉茶園村來了一名“特殊”的工作人員,說“特殊”,是因為她是一名46歲的女駐村第一書記,但是駐村之后,她沒有一句怨言,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并帶領村民開啟電商“綠色”快車,走上致富路。她就是孔艷華,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金華市分公司人力資源部的職能主管。
自孔艷華駐村后,每天一輛電瓶車、一頂草帽、一支筆、一本民情日志,頂著烈日走遍每一個農戶的家,通過走訪了解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并厘清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面對“并村后內部融合難”“村并心不并”等問題,孔艷華給全體黨員上了《融合融拍、團結團心,共謀協力抓好茶園村的全面建設》一課,把村黨支部建成“戰斗堡壘”,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創茶園村的嶄新事業。
三年多來,孔艷華深入群眾,雖然生活條件較艱苦,但她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經常與村干部、村民溝通交流,真正做到做茶園村的人、說茶園村的話、做茶園村的事。經過努力,孔艷華漸漸打開了茶園村人的心扉,同時也增強了茶園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自從孔書記來了以后,大家日子越過越紅火,出售方式從線下走到了線上,消薄品種擴充了許多,村民收入提高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大家致富的信心越來越足!”村民張兆康激動地說道。
距金華市區45公里的箬陽鄉茶園村,由于地勢較高,耕地面積少,村民只能依靠售賣土蜂蜜和自種的茶葉、箬葉、竹筍、野生獼猴桃等農產品為主,人均年收入只有1.5萬元,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經商或打工,村集體經濟難以得到較好發展。每年春茶上市,茶園村又因青壯年勞力短缺,面臨銷售難、運輸遠等難題,導致茶葉滯銷。于是,孔艷華琢磨起如何助銷滯銷農產品,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為村集體消薄。
作為金華郵政公司下派的指導員,孔艷華第一時間想到了“娘家人”,決定利用金華郵政公司的“郵樂網”電商平臺,將農產品進行觸網銷售。2020年4月,箬陽鄉農品郵樂線上購展示中心在箬陽鄉郵政代辦點正式成立,并在郵樂金華館線上平臺上架了25款農產品,包含紅茶、龍井茶、天芽茶、蜂蜜、筍干等。此外,金華郵政開展“郵善郵樂”慈善義賣活動和扶貧愛心購倡議活動,全體郵政員工通過“郵樂小店”分享推廣,以購代捐、以買代幫,提升箬陽農產品的銷量。
但孔艷華覺得“授魚”固然重要,“授漁”更重要。要想真正消薄,村集體造血功能要強,因此,孔艷華策劃成立了“金華市婺城區茶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線上+線下”帶動村民“觸網”“觸電”,充分結合郵政“資金流、實物流、信息流”的優勢,實現優質資源“引進來”,箬陽農產品“走出去”,讓茶園村的農副產品實現多平臺銷售,切實有效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幫助當地農民“錢袋子”增收。
“2020年,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的茶葉銷售量為300斤(1220份),蜂蜜300余斤,粽葉1000余斤,銷售額達到了20余萬元左右;2022年,銷售筍干、艾草、菖蒲、粽葉、野生獼猴桃等,為村集體創收20余萬元。”說起在茶園村的成就,孔艷華如數家珍。從剛駐村的孤獨、寂寞和迷茫,到如今的充實、滿足和干勁十足,孔艷華感慨萬千:“家人一開始不支持我來,但如今我卻離不開這里。”2021年12月,孔艷華完成了為期兩年的駐村工作,但她決定繼續扎根基層,埋頭苦干,以堅持不懈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踐行一名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記者 張曉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