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春菜,是民間迎春的一種民俗,被稱為“咬春”“嚼春”。驚蟄已過,萬物生長,春天的味道已經迫不及待地從泥土里冒出頭來,春筍、薺菜、香椿、馬蘭頭等專屬于春天的鮮滋味開始流轉在餐桌上,認真生活的人從每一道菜中品嘗出了時令的美。
這幾天,田埂邊已經爬滿了鮮嫩的薺菜,人們挎著竹籃來到田間地頭,打包春天最讓人期待的那一口鮮滋味。找到后,用剪刀貼住菜根,薄薄一鏟,用手輕輕攏起,就挖得整棵薺菜。薺菜的吃法很多,可以用來涼拌、炒肉、做湯、煮粥、籠蒸,做餡包水餃,也可做薺菜魚卷、薺菜冬筍等,無論哪種吃法,都有薺菜獨特的清香。
在眾多春菜中,婺城人最熟悉的,大概就是春味“第一鮮”香椿頭了。香椿頭,它不是草,是長在樹上的“蔬菜”,香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香椿樹在婺城的鄉(xiāng)村小院十分常見,每當香椿芽悄悄地從樹上冒出頭,愛嘗鮮的人們便會帶著長長的鉤子,指著香椿的嫩芽輕輕一勾,收獲滿滿幾袋子香椿的新葉嫩芽。香椿炒蛋、香椿拌豆腐、涼拌香椿……炒熟后的香椿芽鮮香四溢,嘗一口,清新綠意由嘴入鼻,齒頰生香,這一口算是咬住了春天。
清明粿,也作青團、清明團子,是清明前后江南地區(qū)用以祭祀祖先、饋贈或款待親友的傳統(tǒng)時令美食。今年春天陽光充足,用于制作清明粿的鼠曲草早已爬滿了田間路邊,清明粿也隨之提前上市。在塔石,農婦們采下田間嫩綠的鼠曲草,制作成臘肉春筍餡或豆沙餡的清明粿,糯韌綿軟,包裹著濃濃的春意,碼齊上鍋,整個村子都彌漫著誘人的清香。
“包清明粿是村子里的傳統(tǒng),以前大家都是包好了自己吃,現在塔石清明粿的名氣大了,城里來的訂單也越來越多。”在塔石經營美食生意的徐文勇一邊忙著招呼顧客,一邊樂呵呵地告訴記者,這幾天,清明粿剛剛上市,店里每天都能接到大量訂單,還有不少“回頭客”,平均每天制作五百多個清明粿都能銷售一空。
春天,當然少不了吃春筍。一棵棵春筍在冬天的泥土里吸收了足夠的養(yǎng)分,待到春風化雨,便悄悄地鉆出“尖腦袋”。找春筍是個技術活,有經驗的筍農喜歡享受這份“尋寶”的快樂,只一把鋤頭便能收獲一大筐的時鮮春筍。春筍味道鮮美,脆嫩爽口,在普通的一鍋湯里加入一些筍片,味道就會立刻豐富起來,讓人瞬間感受到春天的鮮活氣息。
責任編輯: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