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民俗
斗牛是一項廣泛流傳于金華地區的民間娛樂活動。區別于西班牙斗牛,金華斗牛為牛與牛斗。活動當日,耕牛身披華服,頭插彩旗出場,由主人和壯士護送進入斗牛場。兩牛角斗,怒目圓睜,你來我往,各盡所能。待勝負已定,遂用牛梯將牛分開,場面精彩,但不致造成傷亡,影響農耕,因此也被稱作“東方文明之斗牛”。
王廷揚在《斗牛歌》道明了金華斗牛民俗的由來。金華屬越地,幾經諸侯割據,屢遭鐵騎蹂躪,角斗成為長期盛行于這片土地上的民俗。作為傳統的農耕民族,五谷豐登是農民最深切的生存祈盼,生性好斗的耕牛則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資料。于是,祈求保稻的風俗應運而生。
從王廷揚的記述可知,金東一帶所娛之神為邢公大帝。南宋時,赤松山口邢氏多出權臣,與皇家多有聯姻。邢公大帝的人物原型即邢氏先祖邢植。相傳邢公力大無比,有志于建功立業,遂報考武舉,卻因此而英年殞命。他在臨終時立誓,愿死后造福百姓,護佑安寧。在其死后出現種種怪異故事,其中尤以邢公助力百姓抗擊蝗災的故事最為有名。邢公也因此成了當地保豐收的神。人們將其供奉于紫巖殿,并于稻穗將熟又未及收割之時在殿前舉辦保稻節,組織斗牛等活動。
然而,有關斗牛風俗的起源,在婺城區雅畈鎮,民間還流傳著諸多版本,并在傳承中有所體現。
有說,雅畈這一帶有群山形似白鵝,“白鵝”昂首處有古寺一座,名“銅山寺”,寺中供奉有白鵝仙師,白鵝仙師名“八寶”,守護群山八方沃土,亦即山下雅桑園、竹園、張麻等八個自然村。農歷十月二十六乃白鵝仙師凡世生辰,當地百姓為表慶賀,遂在“仙師眼下”即銅山寺下搭臺唱戲,圍場斗牛,行賀壽禮,沿襲千年,而成禮俗。
另說,上古時積道山神與八寶山神角斗,大戰數百回合,八寶山神得勝,當地百姓以“斗牛”儀式紀念那場曠古的勝利,世代傳襲。
而另一版本或與史料記載更為接近。三國時,婺州一帶乃吳國疆土,傳說當年孫權為犒賞將士,頌威猛善戰之功德,承吳越尚武之風,首創“斗牛”賽事。
目前為止,在史料考證中,“斗牛”禮俗最早出現的時間可追溯到唐代,見于唐時戴嵩《斗牛圖》。該作品真跡目前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為戴嵩于婺州任推官時所作。此外,據《舊唐書》載,唐德宗時期,“斗牛”活動空前鼎盛,“斗牛”活動為祭神禮,斗牛亦被視作“神獸”,不宜用于農耕勞作。斗牛數量激增,耕牛所剩無幾,由此影響了農耕,傷了立國之本,被當時朝廷禁止。
吳越遺風
在《斗牛歌》的序言中,王廷揚這樣寫道:“金華斗牛之風,相傳始于趙宋明道間,胡正惠公則奏免衢婺身丁錢,身丁錢者肇自馬埜計口授鹽而令納錢,后遂不給鹽而納錢。如故錢镠效尤無申說者六十余年之弊政,至此始革。今金華、永康、義烏、浦江四邑斗牛之風特盛。金華之東華、東震兩鄉,兼祀邢公,公諱植,云以燒炭為生,不知有何功德于民,相傳種種神異,多屬齊東野人之語,搢紳先生難言之。各村分畜數十頭,除農忙寒暑外,十日或八日一斗。每日飼以大麥四斤至六斤,龐大肥腯需緩不任耕。斗之日飼以人參、雞蛋、白糖之屬,飲之醇酒使奮迅勇往,期以克敵。是日,親朋往觀者咸至其家,主人具酒食相款。滿一年謂之一案,中人之家往往破產,蓋陋俗亦蠻俗也。胡子健中游金華之山,觀斗牛大奇之,頗怪縣志少所記載,志言始于趙宋略而不詳,殆以陋俗不足記耳。詩歌惟邑人方元鯤觀村社用韓孟聯句斗雞詩韻一首,豈以斗牛為恥而挾韓孟以自重耶。友人劉子仲彝好吟詠,曩任金華法院推事,曾以斗牛歌寄示。方、劉二詩多寫斗狀于諷誡之義尚微,時內戰正酣,喟然作此即步仲彝韻,茲述舊聞,敘其始末,錄呈健中請一覽教之。”
由此可見,該習俗相傳起源于北宋明道年間,至清末民初尤為興盛,甚至脫離保稻的初衷,產生畸變,催生了當時博彩業的發展。據相關史料記載,當時,金華斗牛與耕牛的選養已出現明確區分。斗牛之選養十分講究,要選頸短、峰高、后身短小,生性兇悍的“黃牯牛”。平時教以斗法,經常訓練,使之善斗。人們還會根據身體特征給牛命名,如“黃雙牙”“鐵榔頭”“烏龍掛”“英雄掛”等。金東區塘雅鄉有一斗牛,首次出征時,屢次受挫,被對手逼入絕境,卻于千鈞一發之際,牛性大發,絕地反擊,一舉獲勝。故得名“腰山”,后屢斗屢勝,名震八鄉數十載,價值千金。
斗牛給主人帶來莫大的榮譽,牛主人對斗牛的護理極其精細、熱天有牧童為其打扇、驅蚊降溫、甚至還會為其掛蚊帳。飼以優質草料,另加麥、豆等精糧。角斗前喂以雞蛋、桂圓酒、人參湯。買賣斗牛時,買賣雙方儼若結親。買主、賣主互稱“牛親家”,稱賣方牧童為“牛大舅”。買賣儀式隆重,酷似嫁娶新娘,另有旗架、牛梯等斗牛所用配件隨牛陪嫁,制作精良。
非遺傳承
斗牛民俗傳千年,尤在婺城區雅畈傳承有序。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每逢元宵、端午、中秋及白鵝仙師誕辰,銅山斗牛場都會舉行一次“斗牛”活動,后因物質匱乏等原因中止。1992年,“斗牛”民俗復興,延續至今,活動就在村中水田里舉行。2004年,雅畈新建銅山斗牛場,后數次修繕。
入場角斗前,每頭斗牛都會吃下主人為之準備的8至10個生雞蛋和1斤黃酒。據說,這是為牛助興,讓牛更加威猛善戰。斗牛喝下烈酒后,就開始“哞哞”叫喚,讓旁人不敢近前。第一組入場的兩頭牛還會被主人精心裝扮,在牛角上捆上長長的兩對須,配上一對大牛眼,說不上是喜感還是猙獰。
牛的脾氣出了名的倔,卻也千牛千相,性格迥異。如此交鋒,讓斗牛現場拉鋸無數,精彩不斷。
第一對斗牛選手大抵都是不溫不火的性子,斗起來仿佛在跳交際舞,一個前進兩步,另一個就配合地后退兩步,你一拍,我一拍,輪著來。牛不著急,磨的是看臺上人的性子。
緊跟著的第二對多是一樣的火爆脾氣。賽場上剛一會面,就較真上了,讓看臺上的人一下目光灼灼,起了興致。一個正面沖過來,一個就迎面頂了上去,一個正面角逐,另一個見形勢不利,迅速轉而側面進攻,如此僵持,引得看臺上的人跟著緊張起來,發出陣陣“嗷嗷”聲。很快,兩頭牛的牛角處出現了明顯血痕,這時,拆牛手拿著牛架來到兩頭牛身邊。但任拆牛手如何軟硬兼施,兩頭牛依舊躲開旁人自顧自角斗。兩頭斗牛若是被勸解得不耐煩,還會忽地在賽場上奔跑起來,牛和牛的較量進而轉為人與牛的PK賽。兩名拆牛手追上牛,動作嫻熟地抱住牛的脖頸不放手,牛跑了兩圈,總算氣力耗盡,停了下來。兩名拆牛手各拽一根韁繩,拍拍牛耳,略作安撫,才喚來牛主人,將牛領回。
后續的比賽中,偶有斗牛也許是初次上陣,剛在場上玩了一會兒就當起了“逃兵”,對手卻趁勝追擊,不肯罷休,可也是莽牛一枚,終是眼大無神,只顧自拱起腦袋往對手方向撞,不巧對方已掉頭跑了,結果直頂上牛屁股,引得眾人捧腹大笑。
據了解,婺城區雅畈鎮成立了斗牛協會,有會員十余人,多為退休老人,口口相傳著斗牛民俗,組織著一場場斗牛活動,言傳身教培養著一代代拆牛手。據介紹,目前,斗牛習俗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項目名錄,有非遺傳承人若干名。各級非遺中心為推動非遺傳承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雅畈鎮當地也通過文旅融合,將“斗牛”民俗融入節慶活動,既推動了“斗牛”等在地文化的傳播,也讓“斗牛”成為一項重要的引流項目,帶動了周邊文化經濟的發展。此外,“斗牛”還引入現代廣告及電視業運營模式,通過企業贊助等方式,支撐了“斗牛”賽事的延續,也將“斗牛”的觀看流量直接轉化為經濟價值。
照片由雅畈鎮政府提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