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與藍天交相輝映,綠蔭夾岸的水流蜿蜒而行。走進伴水而居的婺城區安地鎮巖頭村,青山下屋舍儼然,美如畫境,一灣碧水潺潺流淌,淙淙悅耳如一張彈奏不停的樂琴。深入其中,滿目皆是生態文明構筑的幸福模樣,一幅“水美安瀾”和美畫卷正于眼前緩緩展開……
1
綠水青山牽動人心
周末,一如往常,婺州扎染非遺傳承人溫國香早起開門,迎著游客走進工作室內,熱情地介紹著一件件扎染制成的旗袍、漢服、背包等文創產品。游客們精挑細選,打卡拍照,個個喜笑顏開。
扎結,浸泡,染色,氧化,清洗,晾曬……在婺州染坊里,簌簌的水流聲叮咚作響,溫國香爽利地操作著,墨藍色在布料上綻開了花,而這扎染技藝的神奇也引來了游人們贊嘆不已,“村中青山綠水,環境清幽,室內非遺文明,穿越古今,巖頭村真是讓人不虛此行的山水福地!”
這是溫國香來到村上的第五個年頭了,每當聽到游客們的贊美之詞,她總是點頭稱道:“巖頭水清岸綠、風景優勝,早些年,我就是被這里的自然風光所吸引,雖然和城市有些距離,卻依然甘之如飴。”溫國香說,梅溪流域面積248平方公里,主流全長53.2公里,是沿岸居民的母親河,也為他們這些新巖頭人帶來了發展生機。而安地鎮是婺州染坊所用染料植物板藍根的主要種植地,染布需要活水去漂洗,因此這里正是他們的不二選擇。
循著溪岸走去,粉飾一新的民居,濃綠滴翠的風景,人們游走在巖頭村的長街短巷,參觀該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或聞香品茶,聽希桐琴簫館里陣陣琴音;或捶打面團,制作麻糍香飄數里。村中,還有禾居文旅策劃公司、王劍波手機攝影工作室等,尤其是到了周末及節假日,書畫、音樂、扎染等各個藝術類活動輪番開展,讓巖頭村從一座平凡村落變作文化藝術的大觀園,從一灣碧水到人們向往的生活……
人氣有了,鄉村產業也更有前景。詩畫巖頭產業園相關負責人周文躍告訴記者,產業園于2019年10月正式成立,現有十多家文化企業入駐。前年,這里成立了文藝創客聯合會總會,主要打造“文化+文旅+文創”的“三文”藝術鄉建模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創客入駐,并以創客產品為核心帶動共同富裕。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村民也在家門口經營起民宿、農家樂,樂享美麗風景帶來的幸福生活。
提起村莊多年的美麗變化,村民王佳芝欣喜地說:“許多地方都有巖頭,過去誰知道我們這個巖頭村?現在不一樣了!”
【感言】
綠水青山是巖頭村發展根本,依托山水資源,該村吸引文藝創客入駐園區扎根山野,是婺城“藝術鄉建”的生動樣本。也正是因為文藝創客的進駐,進一步美化了鄉村建設,帶動了文旅產業發展,讓一個普通的村莊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村,促使村民們開起了農家樂、民宿等,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致富增收。
2
一泓好水賦能鄉村振興
南山下的詩畫巖頭,如何使文藝的生命力在鄉村持久蓬勃?這一問題,村黨支部書記早已給出了答案。
每周,沿溪道路上都能看見陳秋平熟悉的身影,而他隨手拿著的不是水桶就是夾子。每當看到河邊有塑料瓶、碎紙片等水面漂浮物,便彎腰拾起,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解決的則通過金華市河湖長制管理平臺上報上級河長,從而督促相關部門盡快整改到位。
“村莊要發展,水環境就不能差,自然生態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陳秋平說,2013年開始,他就是村里的河長了,十年前,梅溪上有骯臟的泥污、橫浮的垃圾,附近還有村民搭建的豬圈,讓其一度無人問津。為還原河流本來面貌,村中黨員干部帶頭下水打撈垃圾,之后,浩浩蕩蕩的整治工作開始了,畜牧業污染專項整治工作開展如火如荼,黨員和養殖大戶帶頭自拆自家棚舍,伴隨著梅溪流域綜合治理、安地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仙源湖旅游度假區擴容、梅溪生態廊道建設等重點工作的有序推進,曾經堵塞的河流經絡逐漸舒張開來,血脈里的涓涓細流,再度發出清澈悅耳的聲音。
梅溪是婺城五水共治的“見證者”與“經歷者”,十年以來,巖頭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狠抓生態文明建設,在梅溪身上再現河湖安瀾秀水長清,讓綠色成為村莊發展最動人的色彩,近些年來更是被評為“浙江省美麗河湖”“國家水利風景區”等榮譽。此外,村中還打造以梅溪流域綜合治理成果為基礎、水文化內涵建設為核心、山水田園和鄉村振興為輔的休閑旅游建設,吸引了眾多游客造訪。
一泓好水,美了家園、活了資源、富了百姓。如今,作為網紅打卡點的安地巖頭也是避暑玩水的旅游勝地。在這里,溪水在青草間靜靜流淌,偶遇頑石激起浪花泛起層層漣漪;而寬闊清澈的水面上總是倒映著來往人影,游客脫下鞋赤腳踩在水中的石頭上,別提有多愜意。每當望著一汪碧波如鏡,也總有熟悉的聲音感慨道:“這些年來親眼見證水質一點點好轉提高,就像回到小時候一樣,母親河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機。”
【感言】
從無人問津到網紅地標,持續優化的水環境,離不開村級河長數十年如一日地巡河,離不開村集體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重視。清澈蜿蜒的梅溪是巖頭村的母親河,是村民們的鄉愁寄托,而梅溪的美麗蝶變也是婺城十年治水中的一隅,在為鄉村發展增添動力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3
十年治水守護河暢水清
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能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這便是婺城群眾最樸實的愿望。
不只是梅溪,在婺城每一泓碧波都有自己的守護者,而像陳秋平這樣的河長、湖長更不在少數。
“治水,首先得靠人。毫不夸張地說群眾‘幸福指數’源于河長‘辛苦指數’。”婺城區河長辦工作人員朱宇航表示,十年來,婺城不斷創新思路,逐步健全“一河兩長”“一河兩員”“一口雙哨”責任體系,配套河長管理、巡河、考核、督導的一體化智慧治水平臺,及時有效地解決了一批涉水堵點。在此基礎上,婺城還重點做好水質監測工作,通過健全河長信息、建立河湖檔案、搭建視頻監控、設立水情水質監測點等措施強化數字賦能,全面提高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進智能化長效管護,逐步實現河湖智慧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河長制是日常巡查力量的補充,逐步實現從有名向有實的轉變,讓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也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使“生態優先、保護自然”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不少群眾自發參與進來,主動成為保護水源的宣傳者和守護者,化作河流保護工作中的美麗風景線。
近年來,婺城忠實踐行“八八戰略”,深入實施“千萬工程”,按照“水岸同治”理念,以打造“浙中生態廊道”為目標,筑牢水安全、保護水生態、助力水經濟、鑄就水文化。如今,各級河長認真履職盡責,水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走進婺城大地,天藍、水清、綠地凈,一河碧水如玉帶般穿城而過,入目之處皆是風景。
【感言】
給河流上“戶口”、選派“管家”,常態化開展巡查……十年治水,婺城始終以“水墨婺城”建設為統領,不斷推進治水體系和治水能力現代化,持續擦亮治水“金名片”。在這里,群眾自發加入治水、護水的行列中,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文明鄉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僅是綠了山水、美了風景,還暖了人心。而用心用力寫好水利發展答卷的婺城,讓清澈動聽的水流聲奏響了發展強音,讓治水成果“反哺”社會,亦將綠水青山真正變成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我們也期待著,因水而興的婺城明天更美好。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