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漫步婺城的田間鄉野,隨處可見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美麗畫卷:一條條“四好農村路”蜿蜒向前,一棟棟農家新居干凈整潔,一個個農業產業項目拔地而起,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
沃野美如畫,振興闊步行。今年以來,婺城區緊緊圍繞奮進“兩個先行”,打造“一帶七心”戰略布局,大力推進農業提質、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強村富民等工作,鄉村振興實現新突破,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格局逐步顯現。
1農業提質添動力
今年夏天“雙搶”時節,種糧大戶余雪芳忙得從容不迫。原因是,2200多畝水稻,從收割、烘干到翻耕、播種,一切盡由“田保姆”打理。
余雪芳是龍游縣人,在2022年春節前與蔣堂鎮直里村簽訂了整村土地承包協議,今年是她來婺城種糧的第二年。
與她合作的“田保姆”,是好樂耕農事服務中心。這家農事服務中心,入選全省首批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可提供育苗育秧、烘干加工和倉儲保鮮等11項服務功能,年服務能力達10萬畝次。合作方式也簡單,農民線上下單,中心按單排活,服務過程及時跟蹤,服務質量量化評估,服務費用按市場價支付,農民可以當“甩手掌柜”。
這兩年,婺城區依托多個現代農事服務中心,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農業實現了提質。數據顯示,全區現已具備2.6萬畝/季的集中育秧能力、1500噸/批次的稻谷烘干能力、6000噸的稻谷倉儲能力、30萬畝次/年的農機服務能力,每畝節約種植成本80至150元,大幅提高農戶種糧便利性和積極性。
今年上半年,全區現代農業總體向好,其中糧食種植面積、種糧大戶主體數、大戶種糧面積占比、千畝以上種糧大戶數均實現大幅增長,提前完成0.41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任務,跑出現代農業“加速度”。
2產業發展增效益
走進瑯琊鎮瑯峰奶牛場,一座長170米、寬62米、高4.5米的牛舍赫然出現在眼前。大型風機、自動噴淋系統、現代化擠奶廳……各個功能空間井然有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面封閉、一面通風的設計,讓牛舍形成通風隧道!斑@種方式,不僅涼得快,空氣也好!蹦翀鲐撠熑私惙几嬖V記者,夏天舍內的溫度比采用常規通風模式的牛舍要低3至4℃。
據了解,瑯峰奶牛場是省內第一家采用隧道式通風的牧場,計劃總投資3000多萬元,于2021年下半年開始建設,現在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設施安裝,投入使用后,養殖規模700頭,年產鮮奶3500噸以上。
近年來,婺城區在規模養殖、標準化建設、品種改良、數字牧場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有力地促進了奶牛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全區奶牛存欄7600頭,占金華市奶牛存欄的50%,全省奶牛存欄的20%,為浙江省最大的奶牛養殖區。今年上半年,總產值超10億元的婺城區奶牛產業全產業鏈建成,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
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振興靠特色。作為傳統農業大區,婺城區在產業發展上持續發力,切實做好糧食、生豬、奶牛、蛋鴨、花卉苗木等產業文章,推動本土特色農產品品牌提升,拓寬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今年上半年,全區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有力有序,落地產業重大項目11個,總投資21.05億元,2023年計劃投資6.79億元,項目開工率100%,投資完成率75.52%。以熊貓豬豬國際牧場和花木之窗為核心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入圍國家園創建名單。
產業培優方面,新認定區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建成10億元以上全省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2條。品牌建設方面,金華市婺城區金字火腿農產品加工基地入選首批省級農產品加工基地(園區),金華兩頭烏豬入選浙江省首批名優“土特產”百品榜,箬陽龍珍、金佛手入選全省第二批“26+3”共富農產品。主體培育方面,已培育農創客93人,落實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100余人次。
3鄉村建設促振興
夜幕四合,瑯琊鎮泉口村泛起星星點點的燈光。木匠陳連華牽著8歲的外孫女,迫不及待地走過騰飛橋,走進鐵店窯體驗館。
館內,四五位村民已早早到來,沉心于陶瓷創作中。打過招呼后,陳連華一頭扎進雕刻、上釉、燒制等各環節里。他的外孫女也雙手扶著泥坯,有模有樣地學起制陶來。
此時此刻,眼前是靜謐的鄉村,掌中是旋轉的泥坯,時間在緩緩流淌。
說起泉口村,婺城人一定不會陌生。這里潺潺流水穿村過,白墻黛瓦、青磚小路,亭臺聳立、吊橋悠悠,古韻與新貌兼具,是省3A級景區村,也是水鄉婺窯研學村。而今年6月,它又多了一個“頭銜”:浙江首批“百村爭鳴”十大系列文化藝術村之“雕塑村”。
原來,泉口村依托全國文保單位“鐵店古窯址”,打造鐵店窯體驗館、文創中心,拉起一支制陶隊伍,掀起了一股制陶熱。這些隊員,白天是木匠、油漆工、貨車司機,一到晚上搖身一變成為制陶人。目前,村里陳列有他們制作的陶器300多件。
陳連華說,傳承千年鐵店窯,大家積極性都很高。不僅大人熱衷,小孩也投入。村里100多個娃,空閑時基本都來學過陶,有的還隔三差五來。
在此濃厚氛圍推動下,泉口村順勢推出陶藝游、知識游、鄉村游等,打開了鄉村振興大門的“金鑰匙”。
泉口村入選2023年省級雕塑村,是婺城區積極推進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今年是深化“千萬工程” 20周年,婺城區深入學習領悟“千萬工程”,系統把握“千萬工程”的精髓要義,全面打造鄉村振興婺城樣板。一方面,積極推進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鄉鎮、省級特色精品村建設,著力打造省市級未來鄉村、市級和美鄉村樣板村。另一方面,常態化落實每月“十佳村”、“十差村”評選工作機制,已評選十佳村70村次、十差村70村次,整改率達到99.3%,推動人居環境上新臺階。
同時,縣城承載能力提升和深化“千萬工程”項目有序實施,區級重大項目9個,總投資27.79億元,2023年計劃投資8.57億元,投資完成率已達90.43%,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4強村富民見成效
漫步在塔石鄉東店村,清澈厚大溪穿流而過,游人或堰壩戲水,或綠道騎行,盡享山水之樂。
作為婺城生態水電示范區的縮影,厚大溪東店流域已成為充滿詩情畫意的河湖廊道,這里集河道、堤防、堰壩、水閘、綠道、公園于一體,享“景觀、休閑、旅游、生態”于一線。
推進農民共同富裕,強村富民是關鍵。近年來,婺城區深入實施以泰越制砂投資項目、金茶花產業園項目、綠色小水電投資項目等為代表的大項目飛地抱團行動,以項目牽引帶動入股村獲得發展新動能。
特別是,該區通過積極推動小水電站綠色改造和現代化升級,探索“國資統籌”水電站集約化管理新路徑,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水電開發道路,并將小水電利潤以定向分紅的形式助力村集體經濟穩固提升和低收入農戶增收。每度電的紅利輻射全區近百個行政村,助力近4000名低收入農民增收。
同時,該區成立農民增收工作專班,出臺《金華市婺城區促進農民增收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具體措施18條,切實保障農民四大收入。尤其是低收入農戶增收方面,全面推進雨露計劃、綠色小水電、醫療補充政策性保險、來料加工等工作舉措,共補助低收入農戶1200余人次,補助資金95.86萬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