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馬曉芬 攝影 田雙雙)“那時候種糧,臉朝土背朝天,哪有現在機械化來得輕松便捷!”今年“雙搶”時節,婺城區蔣堂鎮種糧大戶陳興洪回憶起25年前剛種糧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1981年出生的陳興洪,從1998年80多畝糧田起步,如今種糧超過320畝。在他的倉庫里,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等農機設備一應俱全。他說,受益于農業“雙強”行動,種糧基本上全程實現了機械化,效率提高了數倍,種糧越來越有信心。
農業高質量發展事關“國之大者”。近年來,婺城區大力開展農業“雙強”行動,堅持向科技要空間、向機械要效率,破解農業發展瓶頸,同時,聚焦農事綜合服務中心建設,不斷健全種糧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生產降本增效,扎實做好“非糧化”整治后半篇文章。
一方面,以農業產業實際需求為導向,出臺《農業“雙強”行動布局專項規劃》《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規劃布局方案(2022—2027)》等,鞏固發展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重點培育發展“全程機械化+”新型專業服務組織,探索推廣“服務中心托管、農民使用”新模式。
另一方面,不斷健全服務體系。建成“好樂耕”省級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集合育苗育秧、烘干加工和倉儲保鮮等11項服務功能,聯動其他農事服務點,拓展農事服務范圍。
今年春耕、“雙搶”時節,來自“好樂耕”農事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駕駛著各種農機,忙碌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好樂耕”目前已具備年服務能力10萬畝次。
在此基礎上,全區現已具備2.6萬畝/季的集中育秧能力、1500噸/批次的稻谷烘干能力、6000噸的稻谷倉儲能力、30萬畝次/年的農機服務能力,每畝節約種植成本80至150元,大幅提高農戶種糧便利性和積極性。
不僅如此,婺城區還積極推動數字賦能,提升全產業鏈服務價值。打造“水稻一件事”平臺,為農戶提供農情數據共享、農事服務監管及金融服務等功能;通過物聯網技術,聯合專家團隊,及時指導水稻生產,降低農戶種植風險;并將規模種糧主體納入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服務范疇,解決農業主體融資難問題。
農業“雙強”,是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和農業競爭力的“關鍵一招”。下一步,婺城區將繼續走好農業“雙強”之路,以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帶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助推共同富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