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涼爽的秋風仿佛點彩的使者,倏然讓婺城大地金桂遍地開,留溢滿庭芳。于是乎,在“中國桂花之鄉”,一個“桂味”婺城之秋從此拉開序幕。
從市區驅車,一路向南,來到位于安地鎮項村的十里桂花長廊,在桂花林里漫步,從農家人熱騰騰的籠屜里取一片剛出爐的桂花糕,夾雜著鮮桂花的甜香、“桂花密”的醇香,在糯米、芝麻等的烘托之下,挑逗著吃貨們的味蕾。咬一口到嘴里,軟糯香甜,似有一絲回甘縈繞在唇齒之間……這份甜蜜是婺城的秋天送給人們的安慰和犒賞,也是這個“桂花之鄉”數百年的文化傳承。
論及這桂花糕的制作,工藝并不復雜,講究的不過是各樣食材比例的調和,和方寸拿捏的火候。取糯米、糙米及其他米面類輔料磨粉,過篩,按一定比例加水拌和,“捏起來能成團,扔下去能碎成末”,這道工序便是成了。鋪開制作桂花糕的雕版模具,均勻地鋪上一層方才拌好的粉,緊接著在上面埋一層白糖芝麻拌和著桂花蜜的餡兒,隨后再鋪一層粉,加蓋壓平,然后取來抹足了胭脂紅的蓋模,一排接著一排印上底色萬年紅的喜慶,以及“狀元及第”“松鶴延年”“五谷豐登”等吉祥字樣。最后,將這成型的糕點放入蒸籠,不需多時,便可聞著桂香四溢,這“桂花糕”便是成了。
除卻米粉拌和比例、蒸糕火候,這其中的“桂花蜜”當是桂花糕的“重頭戲”。與別處的不同,安地鎮的桂花糕用的并非鮮桂花,而是趕在丹桂飄香之際采擷收納,以“百斤桂花兩斤鹽”的比例腌制,靜置兩小時,擠去苦咸水,而后將桂花干裝滿罐中,壓實,僅留一層余地覆上蜂蜜封口,而后加蓋密封,倒立置于陰干處保存,一年以后方可取用。
桂花糕在當地亦名“狀元糕”,與金華饅頭、馃、白鶴三樣糕點一同組成“四斤頭”,是安地人走親訪友,尤其是婚喪嫁娶時必不可少的伴手禮。
隨當地鄉俗,安地人婚嫁多在下半年,雖無“六禮”“廟見”之繁復,卻須在中秋前行定親之儀。上門提親,男方家須將“四斤頭”擱在竹籃子里,竹籃子上鋪著紅蓋頭,女方家若是收了這禮,便是應承了這門親事。定親后,男方家庭須于當年提前約請糕點師傅上門制作足量的“四斤頭”,并趕在中秋前驅車挑擔,攜一隊人馬將“四斤頭”送至女方家。再由女方家按禮俗分給親朋好友及街坊鄰里。這桂花糕上紅艷艷地印著諸多吉祥話,這糕切得越大,這福祿壽喜也就越大,由此這桂花糕也就成為這“四斤頭”里最受關注的。通常,一家辦喜事,糕點師傅總要上門忙上三、五日,遇上考究或是族系龐大的東家,糕點師傅也能連著做上半月余,切得精致的桂花糕不過半只手掌大,求體面的也能切成能蓋住海碗口的。另外,孩子滿月或是中了考,家長都當備下桂花糕,分予各家,傳遞喜訊,分享喜氣。
(記者 張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