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婺城區長山鄉有一個種糧女能手豐少云,只要她承包的農田,不管土質多劣、面積多小、水利條件多差,都能獲得豐產豐收。趁著春耕,記者決定前去探個究竟。
見到豐少云時,64歲的她正與兒子討論水田翻耕進度。聲音爽朗,語速飛快,透著干練。
“沒問題。”了解到記者來意后,豐少云決定帶著記者實地看農田。交通工具是一輛“小電驢”。“今年早稻計劃種植1200多畝,加上油菜、小麥500多畝,共1700多畝,分布全鄉6個村。”她笑著說,沒有“小電驢”,可跑不過來。
漠漠水田飛白鷺,鄉間地頭一片忙。耕田機隆隆穿梭,蕩開水暈,翻出新泥。小電驢穩穩行駛在長山二村、長山三村、石道畈村等村的田間道路上,豐少云指著兩側白茫茫的水田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我承包的地,再過兩天,第一遍耕田就完成,緊接著開始第二遍。耕田耕得細,土壤流肥油。”
期間一看到溝渠里有雜草、樹枝等雜物,她就停車徒手清理起來。“溝渠清爽,排水順,放水暢。”她說,種糧要眼里有活,農事不等人。
“我帶你看油菜田和小麥田,共有500多畝。”在石道畈村東屏自然村,綠油油的油菜鋪滿田間地頭,春意盎然。豐少云停車走上田埂,查看起油菜長勢。“同時種的油菜,我種的現在有三四十公分高了,人家的連一半都不到。”她說,種油菜關鍵在管理,如果夜里下大雨,無論多晚,她都要來田間排水。溝渠被淹了,油菜就要爛根,馬虎不得。
與油菜的新綠不同,連片的小麥呈現出濃濃的深綠,猶如一層綠茸茸的毯子。談起小麥長得壯實的原因,豐少云向記者透露,種糧要掌握好農時,施肥、防蟲、灌溉都要看糧食生長、天氣變化等情況。“比如,種油菜時,在長蟲的早期,別人勸我快用藥,我看了天氣預報,知道第二天大降溫就沒打藥,果然,第二天蟲子就被凍死了。”她說,掌握好農時,不但能減少投入,而且能提高品質。
“小電驢”駕了大半天,千畝農田還只是看了部分,但實在的“種田經”已讓記者心生敬佩。“要想種好糧,細心管理不可少。土地是最公平的,有多少付出,就會有多少收獲。”一路上,豐少云指著一些細碎的田塊告訴記者,“這些田塊,面積小,機械進不去;有石子、雜草,肥力差;田埂、溝渠都很差。但既然村里租給我了,我接下來就要下大力氣整治,讓這些田變成良田。”舍不得任何田荒掉,這是她常掛在嘴邊的話。
種糧十多年,有苦有累,更有收獲。以去年為例,早稻種了1090多畝,畝產超850斤;晚稻種了1200多畝,畝產超千斤,有的農田達到了1200斤。谷粒大,色金黃,十里八鄉的人都稱贊她種得好。當記者問及其中的秘訣時,豐少云把功勞都歸于國家政策好。“我生在一個好時代,國家對種糧重視,從育秧到耕、種、收、烘都有政策支持,還有各種農業機械幫助,到現在,家里已經有拖拉機、開溝機、烘干機、灑肥機等各種機械,沒有理由種不好糧。”她說道。
采訪的最后,豐少云透露,她心里一直有個夢想,想乘著“非糧化”整治的東風,進一步擴大種糧規模,為國家種一輩子糧,還要把種糧技術傳承給下一代,繼續無償分享給村民,帶動更多人種糧致富。(記者馬曉芬)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