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周金權)“我們這個芽留的會長一點,芽和樁的接觸面會比較多,成活率高一點”“我們是芽節短的話就留短一點,芽節長的話就修長一點”“我們是芽節短就留兩芽甚至三芽,長得會比較快”……近日,在婺城區虹戴公路旁的一處茶花育種園里,茶花品種培育專家游鳴飛正在與臺灣茶花育種學會理事朱振福、江能民、朱進財等專家交流茶花嫁接經驗。類似的經驗交流,他們已經持續了20年。
游鳴飛和朱振福等人的結緣,要從2003年3月第16屆國際茶花協會會議說起。
這次大會的舉辦提升了茶花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推動了金華茶花和整個花卉產業的發展,婺城區不少鄉鎮開啟了因花致富、因花興業的致富之路,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種植茶花后,村民們完成了從糧農到花農的轉變,從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億元村。
金華莫閑園藝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游鳴飛就搭乘了這一班開往春天的茶花專列。“我喜歡茶花是受到我父親的影響,后來通過跟美國育種專家王大莊的接觸以后,覺得茶花必須要有新的品種,沒有新的創新就沒有生命力。”當時44歲的游鳴飛在此之后開始潛心研究茶花新品種培育。
“茶花品種培育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一個新品種的培育需要五六年時間。”20年里,因為熱愛,游鳴飛始終堅持著,她通過雜交,先后培育出70多個新品種,“我始終堅持做育種,做有香味的茶花,經過我們的辛勤努力,現在香花品種都有四五十個了,填補了香茶花少的空白。”
也是在2003年3月,在臺灣從事茶花育種的朱振福應邀參加第16屆國際茶花協會會議,結識了編撰全世界第一本《中國茶花文化》的游慕賢,同時也結識了游鳴飛。“之后我們就一直在做茶花方面的交流,特別是育種方面的交流。后來,我們臺灣茶花育種學會聘請游老師當我們的技術顧問,學習茶花育種技術。”自此,朱振福因為茶花,和婺城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雖然和游鳴飛研究的方向略有不同,但是,他們都同樣意識到培育茶花新品種的重要性。“茶花不是民生必需品,算是藝術奢侈品,受限于市場,我們需要從盆景造型和育種方面發展。”此后,朱振福每年都會與內地進行茶花方面的交流,共同解決兩岸山茶花栽培技術難題。
在朱振福等一批茶花愛好者的引領帶動下,臺灣地區種植茶花和喜歡茶花的人越來越多,臺灣的茶花品種也越來越豐富。
在游鳴飛的茶花育種園里,面對一株株新培育出的茶花,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此次,朱振福等茶花育種學會一行人再次應邀參加2024金華市茶花文化交流周暨婺城區鄉村文化宣傳周活動,共續花緣,共話花事。3月15日上午,朱振福參加了婺臺茶花交流座談會,與婺城茶花種植專家談技術、敘友情、話未來。“希望持續開展相互交流,通過茶花,把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帶動起來。”朱振福說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