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宴,綠茶一盞歌一遍。清明過后,婺城區羅店鎮鹿田村的婺州舉巖茶基地逐漸熱鬧了起來,放眼望去,清清儼儼的香,深深淺淺的綠,皆倒映在煙波渺渺的鹿女湖中。風拂過,輕輕漾起的漣漪里,采茶的村民們穿梭其間,雙手翻飛,爽朗的笑聲穿破層層云霧,自迢迢茶山上悠悠傳來……
一斤茶葉需要4萬多茶頭
人工一天僅采摘幾兩
“清明至谷雨期間的15天是舉巖茶的采摘期,我們早上6點就來到這里,標準是一芽一葉,一天8小時能采滿兩筐籃子,年年如此。”眼前,近60歲的鹿田村村民胡寶娟動作嫻熟地將一片片嫩芽裝進茶簍里。她笑說,婺州舉巖是當地名茶,春日采茶也是村里的大事,許多時候為搶抓春茶采摘時機,全村往往一起出動,戴著草帽背著簍的村民鄰里忙碌其間,不僅增添一份收入,也煥發春日的生機,變作了漫漫茶山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據悉,婺州舉巖源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皆為貢茶,也是中國貢茶歷史上最久遠的茶種之一。五代十國毛文錫著《茶譜》,文中有載:“婺州有舉巖茶,斤片方細,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如碧乳也。”至2022年,婺州舉巖傳統制作技藝入選“人類非遺”,成為了婺城一大金字招牌。
婺州舉巖何以傳承千年之久?浙江采云間茶業有限公司生產部工作人員梁勇告訴記者,綠茶是茶產業中最大的“紅海”,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單是浙江就有100多種名茶,婺州舉巖想要在其中殺出血路便是憑借自身條件過硬。細看婺州舉巖,外形卷曲,色澤黃綠明亮,香氣醇香持久,且帶有特殊的蘭花香,除了工藝和原料方面的優勢之外,這與它的生長環境也密不可分。
“《茶經》有云:‘上者生爛石’,婺州舉巖就是如此。”梁勇向記者介紹,鹿田村位于羅店北山海拔500米處,這里山高林密,雨量充沛,早晚晝夜溫差大,為舉巖茶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作為婺州舉巖貢茶的唯一產區,這片茶園僅有60畝,一年極限產量600公斤,而一斤茶葉則需4萬個茶頭,人工一天可采幾兩,也正是因為量少價才高,舉巖茶市場價格每公斤在25000元左右。“由于寒潮的影響,今年春茶或還將減產,但連綿不斷的雨水天氣有弊也有利,雨水滲進土壤會使茶樹根部水分充足,有利于養分積累,反而更利于茶葉生長,所以今年的整體春茶品質會優于去年。”梁勇說。
一個產業,多面開花。在歷史悠久的鹿田村,茶與人交織成一幅自然美麗的畫卷,這里的人們世代養樹采茶,更依托婺州舉巖聲名在外,在村里開啟了一家家農家樂、民宿。一片片嫩綠的茶葉,不僅讓四方游客深刻領略婺城濃郁茶文化,成為當地生態產業的“金名片”,也成為了百姓致富的“金葉子”,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寄托。
15天采摘350天養樹
千年貢茶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
采摘、分級、攤放、殺青、攤涼、揉捻、初烘、炒鍋、做形、烘焙……當天下午,采云間制茶車間內機器轟鳴,茶香陣陣。精心加工后的茶葉鮮爽味醇,待沏上一壺熱氣騰騰的沸水,一片片茶葉便在杯中翩躚起舞,淺嘗一口,仿佛春日的芳香與氣息都融聚于此,鮮醇甘美、回味無窮……
“婺州舉巖之所以能有這么好的基礎條件和茶葉品質,傳承發展很重要。”浙江婺州舉巖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宗于人告訴記者,曾經,千年貢茶也面臨著湮沒的情況。2006年,采云間毅然接過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并通過一系列搶救性挖掘,在浙江大學龔淑英教授及各領導、專家的共同努力下,讓千年名茶婺州舉巖終于重新面世。2006至2008年,婺州舉巖茶制作技藝先后被列入金華市、浙江省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現了三年三級跳。2022年,綠茶制作技藝(婺州舉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千年文化名茶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婺城文化產業發展貢獻一張“金名片”。
論及婺州舉巖非遺保護和傳承,近年來,婺城區始終把茶產業當作興農富民特色來抓,相繼出臺了系列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婺州舉巖入選人類非遺名錄后,婺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通過開展培訓課程,舉辦展覽展示展銷,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等多種形式,推進婺州舉巖品牌建設和文化傳承。
15天的采摘期,350天的養樹期,由于采茶期短,產茶量小,舉巖茶一直以來供不應求,傳統價格也很難降下來。宗于人認為,相比將婺州舉巖保護起來束之高閣,讓它走進千家萬戶,使更多百姓每年春天都能喝到婺州舉巖,這才是對舉巖茶最好的保護和流傳。為了讓千年貢茶重新煥發新機,今年,他們通過煥新產品包裝的形式來實現品牌重塑,并將積極搭建互聯網銷售平臺,于線下發展有實力的經銷商,在把品牌IP打造起來的同時,做好文旅文創的聯名款,讓婺州舉巖真正成為具有文化底蘊和金華特色的高端名品。
“此外,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我們將開發更為親民的試飲裝,降低婺州舉巖的購買門檻。未來,我們的舉巖制茶技藝還將會與金華八大縣市的優質茶原料產地合作,開發出更多的優質舉巖產品,讓人類非遺技藝的名茶,真正香遍整個八婺大地,成為縈繞在每一個金華人心間久久不散的鄉愁眷戀。”宗于人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