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曹靜怡)煙波秀澤,碧波萬頃;潺潺流水,簌簌有聲。清明假期前后,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人流不斷,熱鬧非凡。人們沿著白沙溪畔悠悠而來,漫游此間,一路上沉浸式感受著風的味道、水的味道……
作為婺城的母親河,一泓白沙溪澄凈如練,蜿蜒綿長,哺育著世世代代的婺城人。早在1900多年前,東漢大將軍盧文臺躬身治水,成就兩岸萬頃良田,亦成就了白沙古堰的千年文明;2020年12月,白沙溪三十六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成為婺城又一張世界級“金名片”;2023年6月,從江南鄒魯來到東方明珠,中國首部山水人文電影《白沙溪》全球首映式暨走進“長三角”婺城文旅推介會,展現了白沙溪兩岸繁衍生息的農耕文化、治水文化、非遺文化,用人文的視角解讀了綠水青山下的“幸福密碼”,也讓更多人深入感受婺城這片仙山好水,江南福地。
這幾天,婺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竹木雕刻”代表性傳承人、金華工藝美術大師廖江濼的小木頭藝術空間正在新昌橋村重新裝修布置。“新昌橋村位于白沙溪畔,這里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濃厚,我落腳在此多年,這次新的工作室依然選定在這里,既是對鄉村山水之美的鐘愛,也希望不斷推動木雕文創產品項目落地實施,進一步振興鄉村,助力共同富裕。”廖江濼說。
“白沙溪是一條有著生命底色的河流,如今人人稱道的水清岸綠美好景象,離不開婺城區委、區政府治水有方。”新昌橋村黨支部書記柯建康表示,這些年來,村中黨員干部帶頭下河打撈垃圾,在村民的配合支持下,率先建起了生態洗衣房,伴隨“五水共治”“浙中生態廊道”等系列項目的跟進實施,白沙溪舊貌換新顏,儼然成為村里一條靚麗風景線。此外,他們通過引入文藝創客,依托濱水景觀、美食廣場、特色民宿等,留住客源拉動消費,真正實現了“美麗風景”轉化為“美麗經濟”。
瑯峰山綠林幽幽,白沙古堰威武橫臥……同樣作為白沙溪流經的重要流域,步入瑯琊鎮中心,古廊橋上聲聲絲竹,悠揚悅耳,人們或閑步芳叢,或賞景聽曲,幢幢人影與水波漣漪交織成迷人的風景。這些年來,瑯琊鎮在維護好水生態的同時,以水文化搭臺,水經濟唱戲,大力挖掘盧文臺治水文化,舉辦一年一度“治水文化節”,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水動力”。同時,該鎮奏響盧文臺治水文化、鐵店婺州窯文化、金華酒文化、滕氏廉政文化、瑯峰山紅色文化“五大文化”交響曲,打造獨特人文魅力,并利用山水優勢,大力發展體育健康產業,不斷集聚人氣。
藍天如洗,遠山如黛,綠水如鏡。近年來,婺城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著一泓好水,在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的新征程中,做優“水文章”,謀劃“水經濟”,打好“生態牌”。如今,站在“三江六岸”放眼遠眺,水在城中,城在綠中,城水相依,常年流淌的白沙溪,所流經的各個村鎮也根據各自稟賦打造美麗鄉村、發展美麗經濟,亦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市民游客不斷造訪,解鎖婺城的山水秘境,感受治水傳承的人文風情。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