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索的語文老師鄭新啟
班級圖書館提高了同學們的閱讀效率
金華日報記者唐旭昱/文項志威/攝
有一個班級圖書館。
這個所謂的圖書館已經運行到第三個學期,從1.0版本升級到了2.0版本,不過語文老師鄭新啟一直沒為其想好名字。對他來說,這是對閱讀推廣的又一次嘗試。
“無限相信書的教育力量。學生必須學會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鄭新啟非常認同這句話。工作37年來,他在一線探索教改的腳步從未停歇,尤其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與習慣。
班級圖書角作用小?
變粗放模式為精細模式
想要揭開班級圖書館的秘密,可以讀一讀學生們的小作文。前幾天,鄭新啟想看看這項活動的成效,就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寫一寫感想。
陳思源同學寫道:“我們班有一個神奇的圖書館,它沒有固定的書架,因為它的書本是流動的。圖書館像一條奔流的小溪,小溪里流的不是水,而是一本本書。這一期書本流到這個同學這兒,下一期書本又流到那個同學那兒。溪水循環往復地在班里同學之間不停地流轉。”
書是怎么流動起來的呢?
饒宸果描述,那個過程猶如一場靜謐的儀式:先是排隊歸還舊書,逐一登記后,排隊一圈回來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再登記。這個過程中,有兩名學生作為圖書管理員,幫助大家登記的同時,負責檢查歸還的書本有沒有破損。
班級圖書館每周開放一到兩次,登記并不繁瑣,借閱時,只需在同學的名字后面寫上相應的圖書編號,歸還時打個鉤即可。
這是鄭新啟推廣班級圖書館的2.0版本。班里采購一批課外書,男生和女生各一套,書目是一樣的。這樣,男生和女生可以分開借閱。接下來的編號有技巧,一個編號下有兩本或三本書。這樣,學生每次借書就可以讀上兩三本。畢竟有些學生讀得快,有些學生讀得慢,兩三本書里有喜歡的,也會有不喜歡的,學生們完全可以按照喜好來選擇。
周星辰形容,以前借書的速度像烏龜走路一樣慢,現在借書的速度像獵豹一樣快。這里提到的“以前借書”,就是1.0版。當時,班里同樣是采購了一批書,做好目錄,一本一個編號,甚至還做了借書證……因為需要學生們自己登記相關信息,實行后發現,二年級學生寫字慢,有些也寫不清楚,借一次書,流程上花費太多時間。
“初衷是好的,但是效率太低,學生們積極性普遍不高。”寒假里,鄭新啟一直在思考解決辦法,“有一天靈光一閃,就想到了2.0版本。”
讀到這,或許很多人會想到自己學生時代班級里的那個圖書角。但是,多年教書生涯中,鄭新啟發現,班級圖書角的作用不大,新鮮勁過了就無人問津。怎么打破困局,真正發揮這些書的作用,鄭新啟思考后有了后續嘗試。
“設置班級圖書館豐富了孩子的閱讀空間,擴大了孩子的閱讀范圍,同時書籍資源共享,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作為本班學生家長,是實實在在地收獲班級圖書館帶來的巨大成果。”“這個班級圖書館值得一直辦下去。”如今,書不放在架子上,全部分到了學生書包里。通過家長的發言,可以看得出,這種精細模式受到家庭的認可、學生的喜愛,一路走來,班級圖書館成了三(5)班的一個辦學亮點。
從農村到城從識字到閱讀
讀書,讀有趣的書,讀喜歡的書。這是鄭新啟從小到大的夢想。可惜,小時候書源匱乏。1983年,考上福建南平師范學校后,他成了校圖書館的常客。又因為常常去圖書館幫忙,從老師那得到了鑰匙,去圖書館的次數更加頻繁。4年里,他閱讀了5萬多冊書。
1987年,鄭新啟被分配到福建一所農村小學,同年,參加全國青年讀書知識競賽,最終獲得三等獎。“閱讀滋養了我的生活、幫助我養成良好的品質和心性,也讓我突破工作瓶頸,遇見更好的自己。這一切,讓我深信閱讀的力量。”
成為教師的第一年,鄭新啟就在班里弄了一個圖書柜,購置300多本課外讀物。農村學校沒有圖書館,他帶著學生們拾稻穗,勤工儉學賺了300多元,然后騎車20里山路,去書店買了一批庫房里打折的書。
回到金華后,他又嘗試讓學生在語文課上讀名著,率先在小學語文課堂引入古詩文,帶著學生編輯班級作文集《新雛之歌》,推出《閱讀文摘周報》等。早在2004年,他就在《家庭與家教》雜志上發表文章《家長如何指導孩子看課外書》。文中提到,家長要更新觀念,善于營造閱讀氛圍,以賞識的心態關注過程,并經常和孩子的老師取得聯系。2006年,他又在《語文教學研究》雜志上發表《對語文新課標課外閱讀總量的思考》一文。
對于閱讀的推廣,鄭新啟從未停下。2017年,他還在網上火了一陣。
當時,金華一所學校一年級的一個班41名學生平均識字量達到了2591個,接近一個普通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識字量。作為那個班級的語文老師,鄭新啟就被這個數據推到了風口浪尖。有人贊他有勇于革新的魄力,也有人抨擊他的教學方式有些激進。
“有革新就必定會有質疑。”鄭新啟介紹,他開發出一套“鄭氏識字教育法”,初衷正是盡早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當時,鄭新啟每周要上9節語文課,教授的核心內容卻只有一個:識字。與其他語文老師不同,他不用語文書上課。“因為上面有拼音,久而久之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他選的教材是《中華字經》,共4冊,由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普通話和語言教學研究室審定。
“那是我第一次接手一年級,以前都是教初中和小學高段。但是,我發現識字的黃金期是小學低年級。”鄭新啟說,學校安排他接任一年級,他逐一去41名學生家里家訪,與家長們溝通他的想法。
后來,因為工作調動,識字到閱讀沒有機會在他手上形成一個閉環。2021年,鄭新啟在紅湖路小學又接手了一個新的一年級。在手機電腦游戲充斥生活的當下,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再一次成了他的新課題。“一年級重視識字,二年級開始閱讀,有了一定的識字量,閱讀的興趣才更容易被激發。”鄭新啟表示,拼音教學他往往放在學期末,當孩子認識一些字后,對拼音的學習也會容易很多。
班級圖書館推行后,鄭新啟還在教學中實行閱讀優先,把學生的書面作業減下來,騰出時間讓學生放心閱讀。班級圖書館的做法引起了其他班級的興趣,鄭新啟嘗試與其他班級互換圖書,這樣就豐富了書目。同時,他還在家長群里和家長們共讀一本書。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