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掛香囊;門插艾,香滿堂;龍舟下水喜洋洋。”這個端午節,婺城的大街小巷彌漫著濃郁的節日氛圍。包粽子、掛艾草、戴香囊......一系列充滿創意和樂趣的活動也紛紛開始“登臺亮相”。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邂逅婺城的端午習俗,感受那份獨特的文化韻味。
烏米粽走俏端午花樣多
6月5日,記者走進肥貓的生產車間,一陣陣粽香撲鼻而來。“折粽葉、裝烏米飯、放餡料、壓實、扎繩......”數十位工人正熟練地卷箬葉、填糯米、塞餡料,不一會兒,一只只棱角分明、碧綠飽滿的純手工粽子便堆滿了籃筐。同時,在樓下的發貨車間,工人們也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打包、發貨工作,將粽子送往全國各地。
據公司負責人邵春燕介紹,今年肥貓售賣的粽子有烏米豆沙粽、烏米土豪粽、干菜大肉粽三種類型。“我們所有的餡料都特別充足。同時,不論是烏米還是我們自己炒的豆沙,都是我們按照比例調整的,讓大家也能在傳統粽子中吃出更多的健康。”同時,邵春燕也表示,“我們的粽子之所以受歡迎,關鍵就在于這個烏米。”據了解,烏米的制作過程十分有講究。首先要先將采摘下的南燭葉分揀洗凈,然后放入石臼搗碎,泡上12小時,等到水色變青黑后過濾,再放入糯米浸潤12小時,確保每一粒米都完全滲入。這樣子制作出來的烏米粽子,含有豐富的花青素,不僅在口感上更為軟糯,也更容易消化。
“這幾天是粽子最為熱銷的時節,所以我們最近也是一直在加工加點趕制。”據悉,肥貓家粽子主要以網絡銷售為主,在其“肥貓鮮森”的抖音直播間,日均可銷售三到四萬個粽子。端午節臨近,預計到今年日銷售量可達10萬個。同時,為了保證貨物充足,肥貓也新增了30多名季節性工人,采取三班倒的形式,從制作、出鍋、真空包裝、高溫殺菌等多個步驟進行品質把控,為更多人帶去健康和美味的享受。
中藥制香囊端午送安康
端午到,香囊俏。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婺城區中醫醫院精心為前來就診的患者準備了自制的純天然中藥香囊,這些蘊含了中醫智慧的小香囊一經推出,便得到了不少市民的青睞與支持。6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婺城區中醫醫院一樓大廳時,現場已有不少人早早排隊等待著領取香囊。
“這是我們醫院專門制作的中草藥香囊,希望能給您送去平安,帶來健康……”門診樓前,醫院的工作人員熱情地為來往群眾送上了各式各樣的香囊,并向大家宣傳普及健康知識,送去節日的祝福。這份暖暖的關懷,也得到了眾多來院患者的青睞與高度好評。“端午節快到了,我特地來幫孫女領一個,既可以驅蚊,又有美好的寓意。”王阿姨拿著香囊開心地向鏡頭展示。
據了解,香囊又稱“香包”“香袋”,以五彩絲線纏繞,碎布縫制,內裝揮發性中草藥。這些散發出的藥物氣味淡而不薄、散而不走,可通過口鼻竅吸嗅而入,作用于脾肺,藥物再通過脾肺作用于全身,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婺城區中醫醫院副院長陳濱海告訴記者,每年的農歷五月是全年夏季的開端,此時天氣濕熱,細菌和病菌易繁殖,古人認為“香”能驅疫,因此便有了端午節插艾葉、佩香囊等習俗,旨在驅邪辟穢。
打開中藥香囊,一股濃濃的清香撲面而來。“本次制作的香囊中含有艾葉、陳皮、丁香、藿香、佩蘭、薄荷等八種中藥成分,通過精心調配,相比于傳統香囊,其香味會更加濃郁,效果也更好。”陳濱海一一介紹著香囊制作的中藥材,“將香囊放置于背包、床頭柜以及佩戴于身上則可達到驅蚊、芳香化濕等功效。”
粽香暖畬村悠悠端午情
6月7日上午,走進瑯琊鎮水竹蓬村,嬉笑聲不時地從屋中傳出,一片繁忙而喜悅的景象。村里的婦女身穿傳統服飾,圍坐一團,正手法嫻熟地包著粽子。
“今天我們包粽子用的是南山箬葉,是我們當地自己的粽葉。”王阿姨一邊清洗著粽葉,一邊向我們介紹。據了解,為了能做好今天的粽子,阿姨們一大清早便上山采摘新鮮的粽葉。在現場,只見她們將粽葉輕輕折成漏斗狀,然后放入適量的糯米。在放入糯米的過程中,她們時而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按壓糯米,使其更加緊實;時而用另一只手輕輕拍打粽子的兩側,確保糯米分布均勻。隨后,她們加入餡料,覆蓋上一層糯米,最后再用細繩緊緊捆綁。不一會兒,一個個滿載著祝福的粽子便堆滿了籃子。
在現場,記者也注意到,村民們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還會在糯米中混入一些紅豆。“這是我們這邊的特色,目的是讓粽子吃起來不膩,也會更加好吃。”王阿姨舉著剛剛包好的粽子向鏡頭展示,“我們今天包的是傳統的肉粽,有糯米的,也有紅豆加糯米的,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進行選擇。”
據水竹蓬村書記蘭壽林介紹,水竹蓬村是婺城區的四個少數民族畬族村落之一。在這個村莊里,畬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6%,正因如此,水竹蓬村至今仍保留著深厚的畬族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水竹蓬村的婦女們也是紛紛換上了五彩斑斕的畬族傳統服飾。“我們今天穿的是我們的畬族服飾,叫鳳凰裝。每到重大節日,我們都會換上。”除了包粽子,水竹蓬村也保留著掛艾草的習俗。在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會掛上幾束艾草,寓意驅邪避害、祈求平安。村里的孩子們也會跟著大人們一起采摘艾草,感受節日的氛圍。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