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城區城中街道府上街,有一家叫“機器修鞋”的小店。小店占地面積僅八九平方米,但店門口掛著的紅色招牌很顯眼,寫著“補鞋、修雨傘、換拉鏈”等字樣。26年來,在店老板徐井巨手上修的鞋子數不勝數,縫縫補補的時光在他手中流淌,如今他已年過六旬。
記者見到徐井巨時,他正一手固定鞋子,一手用榔頭把釘子釘入鞋底固定。店門口已坐著兩名等待修鞋的顧客。“我們都很相信徐師傅的技術,價格也公道,平常家里有鞋穿壞了就來找他修補。”顧客汪阿姨說。
“以前徐師傅在我們家附近開修鞋店,現在雖然我和他都搬家了,遇到壞了的鞋,我還是會來找他修。”店里很快又迎來第三位顧客,一位大叔邊說邊給徐井巨遞上自己出現松動的涼鞋。在記者和大叔兩三分鐘的談話間,他就修好了鞋子。大叔滿意地試了試,“這樣就剛好,舒服了。”
徐井巨是臺州人,1998年就來金華開修鞋店了,店面先后換了兩處地方,2015年搬到了府上街。“我有好幾個親戚在金華修鞋。原先,我妻子的姐夫在府上街擺攤修鞋,做了二十來年,后來年紀大不做了,就叫我來這開修鞋店。”他告訴記者,“一開始我做其他生意不景氣,就跟著妻子的姐夫學了一年多的修鞋手藝。”
與此同時,徐井巨的妻子也在金華江南片區開了家修鞋店。夫妻倆靠著這門手藝,攢了錢在金華買房定居。
打磨、縫補、粘鞋底……一雙雙老化破損的鞋在徐井巨的巧手下重新煥發生機。他就像一位鞋子“醫生”,能針對不同鞋子的“病癥”,開出相對應的“藥方”,每雙鞋“治療”時長簡單的只需幾分鐘,復雜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徐井巨的指尖有著幾塊黑乎乎的印記,這是常年修鞋留下的橡膠粉和結塊的膠水。“修鞋看著簡單,其實要修好并不容易。修鞋過程中一定不能急,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不然一個不小心修鞋不成,還會破壞鞋子。”他說。
在這間小小的店面里,除了各種修鞋工具,還堆著一箱箱的材料。“除了修鞋外,我還有修包、修雨傘、修衣褲拉鏈等業務,光是拉鏈頭的材料就有五六十種。”談起這些材料和工具,徐井巨如數家珍。
由于徐井巨的好口碑、好技術,來修鞋的顧客很多都是回頭客,也有不少老顧客推薦親朋好友前來光顧。這些顧客有的是住在附近的市民,有的來自金華各個鄉鎮,甚至有人專門從義烏開車來店里修鞋。
小巷里人來人往,有人離開,也有人扎根于此,徐井巨守住了時光也守住了手藝,用自己的樸實溫暖著老街坊的心。天氣涼快時,修鞋店門口也會坐滿聊天的街坊鄰居,鄰里之間相處得像一家人。
“現在愿意學修鞋技術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徐井巨的語氣中略帶遺憾,但也轉而釋然,“趁著還能干,我再多干幾年,多修幾雙鞋,為大家做好服務。”(記者 吳錚譽)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