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這個鳳凰怎么賣啊?”“阿姨,我要十二生肖里的龍……”日前,在金華山非遺體驗館內,非遺傳承人朱小丹身著中式衣服,坐在糖畫桌前,一口正在加熱的熬糖鍋、一把小鏟、一把小鐵勺、一捆竹簽就是她的所有工具了。只見她從鍋底舀起一勺深黃色糖漿,手腕靈動游走,糖液隨之緩緩流淌、凝固,一只栩栩如生的鳳凰瞬間躍然紙上,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購買。
糖畫背后深藏手藝人的功夫,熬糖的火候控制、糖液的成色和硬度都需拿捏精準。所謂“拉漿成絲,滴漿壘迭”,增減一分,都會影響“畫家們”的創作。
“糖畫糖畫,亦糖亦畫,它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可觀可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朱小丹告訴記者,其原材料為麥芽糖,她每天早晚在家熬化麥芽糖,待糖稀達到熱點后倒在刷油的盤子里晾涼切塊,方便攜帶。
朱小丹出生于糖畫世家,爺爺和父親都是糖畫傳人。自幼耳濡目染的她,七八歲便種下學習糖畫的種子,逐漸掌握技巧后,會制作糖畫送給小朋友,收獲笑容和成就感。
長大后,朱小丹想要把這份甜蜜事業延續下去。“2010年,我在親戚的介紹下,去桐鄉拜糖畫大師姜建江為師,學習了更多專業技藝。”學徒過程中,朱小丹勤于練習,以嚴格標準要求自己。之后,她也像父親一樣,周末上街擺攤,用真才實學博得了消費者的交口稱贊。
這些年,朱小丹的糖畫在金華逐漸有了名氣,她于2019年被評為婺城區非遺傳承人,且擁有固定點位,成為進駐古子城餅街最早的一批業態。為迎合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她融入卡通元素,創作別出心裁的糖畫作品,還與丈夫售賣雞毛換糖、梨膏糖、吹糖人,并自學皮影戲、兒童臉部彩繪等,讓市民游客找回美好童年。此外,她還利用閑暇時間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走進學校和社區,向兒童、青少年講解糖畫制作技藝,讓更多孩子感受糖畫藝術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朱小丹的女兒宗欣桐也對這門祖傳手藝情有獨鐘。她告訴記者,女兒六歲就開始接觸糖畫,至今已經十一年了。女兒八歲那年,在市區人民廣場參與了人生中第一場非遺活動,使她更加堅定了長大后也要開一家糖畫店的夢想。
隨著新奇事物增多,同行越來越少,朱小丹更堅定了堅守和傳承這份手藝的決心。她相信隨著時代進步,能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結合,不斷優化創新糖畫制作工藝,讓民俗藝術貫穿物質與精神,使地域文化技藝得以傳承。
糖畫,它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蘊含著一代人對童年的記憶。總有人隱藏在市井繁華中,守護著非遺文化。
(見習記者 徐華貞)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