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徐樂)眼下正是高山玉米豐收的季節,在婺城區箬陽鄉大應村,從空中俯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翠綠的玉米地,一個個碩大飽滿的玉米被綠葉包裹著,玉米穗子隨風輕輕搖曳,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金色”畫卷。
大應村平均海拔800多米,得益于高山地區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這里出產的玉米口感和風味出眾,一經上市就深受消費者喜愛。
在玉米地里,村民們正搶抓農時,忙著采摘,伴隨著陣陣清脆的聲響,一根根顆粒飽滿的玉米被掰了下來。“今年的玉米長勢非常好,往年畝產能達到800斤就不錯了,今年畝產800斤到1000斤。”村民吳玉升說。
由于地處偏遠山區,大應村常住居民僅有50多人,而且基本是老人。過去,大應村的農田基本常年荒廢。
如何帶動村民增收?轉機發生在去年。在結對單位區供銷社的幫助下,大應村開始試種高山玉米,由供銷社提供玉米種子和肥料,最終試種出的玉米不管是品質還是產量,都非常不錯。“政府給我們村一定的補助,再加上供銷社的幫助,我們就放心大膽干了。村集體流轉了30畝山地用來種高山玉米,又發動村民種了10多畝。”大應村黨支部書記吳玉明說。
為了將當日采收的新鮮玉米及時送到顧客手中,村民們清晨5點就來到地里采摘。“現在掰玉米20元一個小時,之前種玉米140元一天,玉米種得好,在家門口就有收入,我們都很開心。”村民沈舍金笑得合不攏嘴。目前,大應村的玉米采用線下批發、供銷社統一收購、市民自采等方式進行銷售,分散裝和禮盒裝,當天采收當天賣完。據悉,大應村的高山玉米今年總產量預計達3萬斤,將帶動村集體增收近10萬元。
近年來,箬陽鄉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興旺為抓手,充分利用高山自然氣候條件優勢,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在大力推動特色茶產業發展的同時,拓展玉米、西瓜、辣椒等高山果蔬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