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模俗稱糕印、糕板,是民間制作糕點的工具,有著百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金屬、塑料、硅膠等材料制成的模具大行其道,老式木質糕模被迅速取代。然而,在方東心里,這些充滿歷史痕跡的糕模在如今依舊有著它獨特的魅力。
方東是婺城區安地鎮安地村人,20多年前,他偶然間在當地發現了幾箱廢棄的糕模,精致的紋路、被油脂浸潤的木質都充滿著歷史感……從那時起,他就對這種傳統而又獨特的木雕制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最開始的時候基本就在金華本地找,后來慢慢地跑到福建、安徽、江西等地方去找,看到喜歡的糕模晚上都興奮得睡不著。”如今,方東收藏的糕模已經遠超1600件。
這些糕模的大小、形狀都不太一樣,方東說:“各家都有各家制作糕餅的習慣和喜好。”最大的和臉盆差不多大,一次可以壓印三十多種不同的圖案;最小的巴掌大小,但上面雕刻的紋飾同樣精細入微;有的四個面都能壓印糕餅、有的是窄窄的長條形、還有的四四方方像個盒子……
談起這些“寶貝”,方東如數家珍。“最早的這塊是光緒丁亥年間的。”“一般模具背后都有年份和主家姓名,或是糕點鋪的名字。”“刻的紋飾多為福祿壽喜、花鳥魚蟲等,都是寓意吉祥美好的圖案。”在方東看來,這些造型各異的糕模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手工物件,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我想讓它能夠傳承下去,至少讓大家記得我們還有這樣一種手工藝品和傳統糕餅制作的習俗。”
今年上半年,安地鎮對旅游集散中心進行了提升改造,將整體空間一分為二,一部分設置咖啡廳和休息區,另外一部分就作為糕模的展示區。目前,咖啡廳和休息區已經開放營業,展示區還在設計調整中。在展示區里,除了糕模,記者還看到一些諸如線板、梳妝臺、石雕等老物件。值得一提的是,在休息區,方東特意將自己收藏的兩塊石雕用來做桌面和桌角,“這樣的設計也讓兩個區域之間更好地融合銜接。”
接下來,方東還準備去拜訪村里的老人和相關專家,對這上千件展品添加基本情況介紹,包括年代、用法、意義等。除此之外,方東告訴記者:“等展區開放后,不僅能讓游客在游玩途中了解這些老物件,后續也會結合安地桂花節、研學等活動讓大家現場體驗用傳統糕模制作糕點。”
(記者 陳曉倩)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