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貼士:劉建平,男,1949年7月出生,自小生活在婺城區沙畈鄉半溪村,見證了75年來新中國的變化發展。2017年,得益于“下山移民”工程,他攜家人搬遷至蔣堂鎮陽山村,后居住于白龍橋鎮華電新村。一項惠民的決策,一把新房的鑰匙,為他和家人開啟了幸福生活新圖景。
“三間房都是用木頭和泥巴搭建成的”
我叫劉建平,今年75歲,正好與新中國同齡。我為自己這一代人感到幸運,因為我們生活在新中國的懷抱,在黨的陽光哺育下成長。這75年來,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房子越住越好。
我家里有兄弟姊妹8人,我排行老大。父母一輩子都在大山里刨食,大多數時候都是廣種薄收,哪能想到我們現在的幸福光景。我記得,父親去田里賺工分的時候,母親就留在家里看顧孩子,等到弟弟妹妹稍大些能搭把手的時候,母親也會去田里多賺點工分。
那個年代,我們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一塊補丁接著另一塊補丁,大的穿完了再給小的穿。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家里的三間房都是用木頭和泥巴搭建的。我們在屋里鋪了兩張木板,上面蓋上一層稻草,再搭上一層竹席就成了一個大通鋪,棉被不夠就兩三個孩子睡一個被窩。
“小時候,我常癡想,山的那邊是什么”
小時候,我常癡想,山的那邊是什么?等我長到八九歲時,村里有人去山外請來了老師,把村祠堂打掃干凈當作教室,我們十多個孩子就這樣讀到了三年級。當時只有語文、數學兩門課,我們學會了認字和簡單的加減乘除。再年長幾歲,我也去了生產隊干活,學著大人的模樣插秧、種玉米,一天能為家里多賺回三四個工分。
1968年,我第一次走出大山,去了湖州當兵,在部隊里負責保管倉庫等后勤工作。這意味著我可以為家里節省一個人的口糧,父母每年還能領回70元錢補貼家用。三年后,我因為表現優秀被吸納進了黨組織。此后,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希望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在部隊待了四年后,我再次回到熟悉的大山。26歲,我經人介紹認識了小我7歲的老伴兒,我們結婚時請人在半溪村又蓋了三間新房。往后,在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上,我的大兒子、二女兒、小女兒陸續出生。
約莫是1989年,村里通了土路,出行比從前方便不少,開著三輪車的小商小販也常來販賣些青菜、豆腐、肉類。孩子們漸漸長大,日子,一天比一天更有奔頭。
“‘下山移民’的春風吹進了偏僻的半溪村”
孩子們成年后去往城市各處謀生,我和老伴兒依舊住在山里。2017年,“下山移民”的春風吹進了偏僻的半溪村,我們從中看到了美好的明天,成為村里第一戶搬出大山的人家。
要我說,住哪里都比從前方便。當年老伴不幸患上肺癌,我們老兩口四處求醫問藥,這要還是在山里,會耽誤不少時間。雖然我倆因為看病沒剩下多少積蓄,但是兒子借助“下山移民”政策指標,為我們買下了蔣堂鎮陽山翠園小區的房子,小女兒也買來白龍橋鎮華電新村的房子,讓我們好好安頓晚年。
2020年,老伴離世后,我開始長住在華電新村。現在,兒女們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我每天堅持散步、規律作息,常常和大伙兒一起組成老年團外出旅游,也會趁孩子們休息時回老家看看。山里水好空氣好,但是年輕人大多外出,只有個別老人留守。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我們的祖國由弱變強,人民生活由窮變富,家鄉舊貌換新顏,我真心希望,鄉親們都能早點搬出來享受好日子。
記者手記:
劉建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他的身上,折射著婺城銳意創新、精準破題的勇氣和智慧。在這個“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縣域里,受生態紅線和水環境保護政策的產業約束,高山農民生活條件差、提供公共服務效率低,區委、區政府先后開展下山脫貧、下山移民、異地搬遷等一系列工作,提升安居指數,促進農民增收,譜寫了一曲共同富裕奔小康的精彩華章。
遮風擋雨是人們對家的慣用描述。未來,我們期待婺城能因地制宜摸索出更多可供借鑒、值得推廣的創新做法,守住移民群眾“穩穩的幸福”。
(口述 劉建平 整理 梁亞偉)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