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記錄平凡人的故事,也就是記錄我們這個時代。
75年前,美麗的新中國成立了。也有無數的人,在這一年迎來新的生命。他們與新中國同齡,與新中國共同成長,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發展的親歷者。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本報推出“我和新中國共成長”系列報道,邀請來自各行各業的干部群眾,講述他們親歷新中國成長的故事。其中,有一直追求純樸山歌夢想的非遺傳承人,有下山移民迎接新生活的村民,有在大山深處一心為民的老支書,還有從教數十載的教育工作者……每個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每個故事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們面對生活的樂觀和心中對未來的希望,還有每個人身上的“中國夢” 。
人物小貼士:張洪發,男,1949年10月出生,婺城區乾西鄉黃橋頭人,曾經是一名鄉村油漆匠。張洪發在父輩的影響下,從小便喜愛唱金華山歌,2010年在婺城區首屆農民歌王大賽上獲優勝獎,2015年被評定為第三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華山歌”代表性傳承人,先后創作《東西南北》《鏟花芋》等金華山歌,至今,仍活躍在金華山歌傳唱一線。
我叫張洪發。今年75歲,正好與新中國同齡。更巧的是,我的生日也在10月份。
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有幸見證了新中國由弱小到富強的偉大發展歷程,也感受到金華山歌在這發展歷程中的變化與傳承,我也與金華山歌結下了不解之緣。
“興趣讓童年的歌聲傳遞至今”
我與金華山歌,有五十多年的淵源了。如果真的要說是什么讓我堅持唱了五十多年,我覺得是興趣。
這還得從孩童時說起,我是土生土長的金華人,我的爺爺、父親、叔叔都是唱金華山歌的好手,家里唱山歌氛圍很好,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從小就很喜歡聽金華山歌,也跟他們學。
我小時候,農村基本是沒有電的,電視機、手機這些東西更不會有。晚飯過后,大家很多時候便是圍坐在一起聊天、唱歌,唱歌的內容當然少不了金華山歌,如今回想起來,也正是童年里那一晚晚的歌聲,培養了我的興趣,將我與金華山歌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1966年夏天,那年我17歲,家里來了一個油漆匠,給家里的老舊家具刷油漆,并在家具上畫牡丹、竹子等樣式新穎的圖案。我看到后很喜歡,便在母親的鼓勵下,跟著他學手藝、做油漆。學了2年,我便出師了,之后一干就是40多年。
1968年至1972年,我的兒女相繼出生,那時候物質生活不豐富,經濟條件也不好,有了兒女后,我為家里的“柴米油鹽”而奔波。但是,因為興趣所在,在別人家做工休息時,偶爾會哼上幾句金華山歌。
你別說,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少人知道我會唱金華山歌,為我成為“金華山歌”代表性傳承人作了鋪墊。
“那年第一次登臺比賽,大家說我唱的金華山歌很土(正宗)”
在金華民間,唱金華山歌的氛圍一直比較濃厚,也出過名人——方耀生,他把金華山歌從金華唱到了中南海,還被授予了“浙江省民間藝術家”稱號。
在那個時候(20世紀90年代),像他那樣得到這種榮譽的非常少,政府舉辦的唱歌比賽也很少。這種情況在十幾年前(21世紀10年代)才有改善。
2010年,婺城區舉辦了首屆農民歌王選拔賽,那也是我第一次參加比賽。
這是區里第一次有這種唱歌比賽,當時,大家的熱情很高,鄉里也很重視,還讓各村的文化員動員大家去報名參加。
鄉里鄉親都知道我會唱金華山歌,有了這個比賽,村里就想到了我。村里的文化員高小云便把我推薦給鄉里,再由鄉里帶我去比賽。
比賽有近百人參加,我是比較靠前的,第7個上臺,雖然是第一次上臺表演,但是走南闖北的經歷,讓我一點也不膽怯,當時我唱了首《山歌不唱冷清清》,“山歌勿(不)唱么冷清清,啰~銅鑼勿(不)拷(敲)生銅青,啰嗬”……唱完下臺后,不少觀眾找到我,和我說,很久沒有聽到這么土(正宗)的金華山歌了,就是他們小時候聽祖輩們唱的味道。
那次比賽,我拿了個優勝獎,雖然名次不是很好,但是對我來說十分有意義。后來,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找我參加活動,鎮里的,區里的,市里的都有。
“金華山歌都是一個調,但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
我們金華山歌是野外歌曲,主要就是唱一些生活、勞動中的事情,比如到外面干活干累了,休息的時候就唱唱山歌。
其實,金華山歌都是一個調,但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
在解放初期,金華山歌里有規勸的內容,比如《勸賭歌》唱的是勸說小青年戒掉賭博惡習;也有鮮明的時代屬性,比如《貧下中農一條心》。
后來,分田到戶后,唱勞動和生活的又多了起來。比如《采茶歌》唱的是姑娘采摘春茶時的場景;也有倡導尊老愛幼的內容,比如《十房媳婦》唱的是十個媳婦尊老愛幼的好德行。
改革開放以后,大家思想上解放了,追求自由戀愛,男女對唱的歌曲便多了起來;物質生活條件也都好起來了,歌詞就變成了歌頌老百姓美好生活、贊美家鄉的內容。
這幾年,我自己也編了幾首金華山歌,有《鏟花芋》,是一首務農的歌曲,還有《東西南北》,就是夸夸我們金華這個好地方。
“現在,有人叫我‘張老師’”
以前,走在村里有稱呼我“老張頭”,也有叫我“張師傅”,F在,有人叫我“張老師”。其實,都沒有錯。
現在,即便75歲了有些地方組織活動,請我去表演金華山歌,我都會去。每周,我也會和竹馬等地的歌友碰碰面,大家一起交流、歌唱。當別人叫我一聲“張老師”,我內心也很開心,因為金華山歌是貫穿我一生的東西,是我從我的父輩那邊接過來的。
作為金華山歌的傳承人,我覺得我有責任不讓它失傳,還是要培養小孩子,培養幾個人才出來,傳承金華山歌。
記者手記:時代的變革,社會的進步,總會在個體或者事物上有所投射。金華山歌既伴隨了張洪發老人整整75年,也記錄了百姓的群體記憶和社會的變遷,是屬于大家的文化瑰寶,對于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而言,它是文化之根、鄉土之魂,希望金華山歌能夠突破傳承困境、翻開發展的新篇章,唱響未來。
我們共同期待!
(口述 張洪發 整理 蔡君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