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記錄平凡人的故事,也就是記錄我們這個時代。
75年前,美麗的新中國成立了。也有無數的人,在這一年迎來新的生命。他們與新中國同齡,與新中國共同成長,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發展的親歷者。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本報推出“我和新中國共成長”系列報道,邀請來自各行各業的干部群眾,講述他們親歷新中國成長的故事。其中,有一直追求純樸山歌夢想的非遺傳承人,有下山移民迎接新生活的村民,有在大山深處一心為民的老支書,還有從教數十載的教育工作者……每個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每個故事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們面對生活的樂觀和心中對未來的希望,還有每個人身上的“中國夢” 。
【人物小貼士】祝銀良,男,1949年9月出生,現居住于婺城區城北街道常青社區。19歲時,他參軍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筑工程兵,在此20年間,前往祖國大江南北參與重點工程項目建造,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卓越貢獻。退伍后,他回到金華參與社區工作,多年來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贏得了社區百姓無數贊揚好評。如今75歲的他,初心依然熾熱,也仍在用實際行動助力社區建設,詮釋著退役軍人的責任與擔當。
老照片里的輝煌記憶
我叫祝銀良,今年75歲。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1949年出生的我生長在國旗下、沐浴在春風里,軍人對我而言是最為神圣的象征。
還記得小時候,家里條件困難,父母因病相繼離世,那一年我只有11歲,家里還有12歲的哥哥和8歲的妹妹。幸運的是,黨組織給了我們一些衣食上的救濟,讓我們三人得以茁壯成長。
過去,老百姓很少走進照相館,而我的第一張照片,就是19歲那年穿著軍裝入伍的證件照。
1968年,適齡的我興高采烈地應征入伍。帶著從小對軍人的敬意崇拜,穿上夢寐以求的綠軍裝,神采奕奕地拍了人生的第一張照片,正式成為南京軍區代管下的一名建筑工程兵。
毛主席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所以,在部隊時,我們每天除了軍事訓練之外,就是每個周六進行文化學習,這也讓我各方面素質得到了很大提升。如今在我手機里還有幾張為數不多的老照片,一張是1979年拍攝于湖南韶山,那時我和戰友們在這里學習,四個人站在毛主席舊居門前昂首挺立,展現著中國軍人的精神風采。還有一張則是在我們團部門口,戰友開著軍用三蹦子,我坐在車斗里、水塔下、辦公樓前,大家開懷大笑、意氣風發……
工程兵是人民軍隊中的重要兵種,主要任務是實施工程偵察、構筑重要工事。而我們的戰場,從來都是五湖四海,山川河流,現在的許多重點工程都留下了我們的影子。首都機場擴建,我們兩個團接受調動,紛紛北上參與機場修建工程,也就有了如今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機場建完了以后,一行人又來到河南洛陽,成立了舟橋部隊。為了克服江河障礙,我們平日里面對六七十米寬的黃河水面進行演練,并不斷加緊加強日常訓練,充分發揮專業技能,只為在1個小時之內實現浮橋架通,讓黃河天塹變通途。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從軍以來,我把青春融進祖國的壯美山河中,始終埋頭苦干,沖鋒在攻堅破障的任務前沿。在領導和首長們的栽培下,20年里,我接連擔任排長、連長、副營長,也在一路的風雨征途中,磨礪了頑強的戰斗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更堅定了我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至死不渝的忠誠之心。
新時代中的老兵擔當
往事歷歷在目,我仍記得初入部隊時的滿腔熱血,但脫下這身軍裝,服務人民的情懷已經深深地融入我的血脈。
1999年以后,我轉業參加了社區工作,自此先后到祝豐亭、北苑、紅湖路社區擔任黨組織書記,開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最早的時候,社區還叫居委會,那時候我們的工作人員不超過4人,對我而言確實是“萬事開頭難”。還記得因為經費有限,夏天的傍晚,我們吃過晚飯后,就和幾個同事提著水桶去大街上給綠化草坪澆水,不一會兒工夫,綠化解了渴,但人人都累得面色通紅、滿頭大汗。
社區工作最是千頭萬緒,還容易得罪人。但部隊教給我的,就是得扛住事,啃得下“硬骨頭”。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不敢說能為社會作多大貢獻,只想竭盡所能多為他人考慮一些。那些年,我充分發揮“拓荒牛”先鋒精神,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制度規定,始終把居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前后,當時紅湖路社區的一個小區沒有路燈,夜里伸手不見五指,人們都不敢出門走動。此外,這里的下水管道也很堵,居民和周圍群眾深受其擾。為了這件事,我們自發成立小組,多次跑到區里向相關部門說明情況、爭取維修費。3個月后,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該小區終于疏通了下水道、裝上了庭院路燈,日常十分難行的路面也重新修繕了,在居民們的笑容上,我有了實實在在的成就感和獲得感。
小時候人們都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沒想到曾經向往的幸福生活真的照進了現實。而這些年,逐漸向好的又豈止是這一個小區。
二十年來,一道道塵土飛揚的沙土路變作了寬敞筆直的康莊大道,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無論是居住環境、休閑娛樂等方面,各社區的基礎設施設備愈發完善,在城市越變越美的同時,也給市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而這些發展,讓我真實感覺到國家的強大,真正讓我們這一代感受到十分幸福。
再說說我的75歲。3年前,常青社區從紅湖路社區分出來,我就此成為常青社區第二支部的支部書記。由于腰和頸椎不太好,一直以來,社區對我很關懷,但我還是想著為社區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現在每個星期我依然會去義務巡邏,并積極參加相關活動,希望盡到自己應盡的職責。
我與時代一起成長,一起進步,也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眼下,兩個女兒都在杭州成家立業、幸福美滿,而平日里得閑,我們許多老戰友還是經常聚會。這些年來,遠至香港、澳門,一起吹過維多利亞港的海風,在大三巴前合影留念;近至沙畈銀坑,探尋粟裕將軍留下的紅色印記,再次重溫革命的初心誓言。
每每和戰友再見,我們回顧往昔,笑聲朗朗,恍惚中,只覺得天地一瞬,大家又回到了那個金色年代,那般雄赳赳、氣昂昂,一眾人吃著大鍋飯,再走南闖北,奔赴一個又一個“戰場”。
而如今,我們多已兩鬢霜白,但慶幸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戰友之間隨手一個電話便能輕易聯系上,我們大家也相約著要走遍更多地方,去飽賞祖國的名勝風景和大好山河……
【記者手記】
回首“一路走來”,作為一名工程兵、退役軍人、社區黨組織書記……祝銀良的故事讓記者感受到,在時代的洪流中,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他與新中國同歲,也與新中國一起成長進步,軍營大熔爐使得他“淬煉成鋼”,打下了厚重的人生底色,亦如整個時代呈現出的蓬勃向上的朝氣與面貌。同時,祝銀良的“拓荒牛”精神也值得我們點贊學習,我們相信,這種敢闖敢干、拼搏進取的精神是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必然會經久不衰,世代相傳。
(口述 祝銀良 整理 曹靜怡)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