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有著一座城市最原本的樣子,看似陳舊、狹窄,實則舊而有韻,別具風致。在位于婺城區城東街道的婺州古城內,有一段僅兩百余米的小巷,原名柏樹巷。因這里曾有駐金部隊,又得益于陳長生這位抗日民族英雄曾在此居住,故改名為紅軍巷。
多年前的紅軍巷因破敗老舊,一直藏于角落“少人識”。后來,在婺城區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金華市將紅軍巷列入精品示范街巷改造項目。趁此機會,城東街道、八詠樓社區重新粉刷了小巷兩側墻體,修復了開裂的圍墻,不僅提升了小巷顏值,還挖掘出它曾經的故事。
曾在小巷居住的抗日民族英雄陳長生,原名陳森基。1931年初,他參軍入伍,直到1965年,從原南京軍區干部文化學校副校長的崗位上退休。戰爭時期,他曾多次負傷,被子彈從耳后貫穿到眼球,右手臂也失去了功能。退休后,陳長生遷至金華,一直居住在紅軍巷。
紅軍精神涵養著這條百年老巷。現在,紅軍巷通過墻體藝術、雕塑小景,向居民展示紅軍艱難的風雨長征路以及“傳承紅軍志、闊步新征程”的精神。“巷子改造前后的變化太大了。以前是老舊破,現在處處皆風景,我們住著也舒服。”居民楊阿姨說。
改造完成后,紅軍巷、酒坊巷串連成線,紅色氛圍更加濃厚,現已成為金華市區熱門的紅色研學之地。微風習習,不時有學生、游客來這里尋找“紅色印記”。漫步紅軍巷,斑駁的陽光灑落,沿途的墻繪、浮雕、照片將紅軍精神生動形象地展現在眼前,指引游人一路品味、一路前行,感受這條小巷鮮活而生動的靈魂。
老巷不老,常走常新。今年6月,城東街道八詠樓社區推出集章打卡活動,挑選了轄區內最具特色的4條巷子,吸引市民游客去走一走,解鎖小巷故事。紅軍巷就是其中之一,印章中的紅軍吹響號角剪影和紅色外框是紅軍巷的印記,上面還有紅軍巷的標語“巷陌一曲紅軍頌英雄之城鑄華章”。
眼下,婺城區正在推進清廉社區集群建設,在婺州古城打造了一條“清風拾遺”微線路,以社區一站式鄰里中心起點,途經紅軍巷、酒坊巷、太史第巷、將軍路等。“我們社區文化積淀深厚,該路線將沿線的名人文化、景點串珠成鏈,可以讓市民和游客在參觀游覽過程中感悟清廉文化、傳承革命精神。”八詠樓社區黨委副書記陳冬嬋說。
從紅軍巷名字的由來、到紅軍長征的故事、再到革命先烈的事跡……這條曾經因歲月侵蝕而顯得破敗的老巷,如今在婺城區的精心打造下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記錄著一段難忘的歷史、傳承著一顆不變的初心。
(記 者 張紅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