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上車水馬龍,路人行色匆匆,仿佛誰都舍不得按下減速鍵。在婺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玉石雕刻技藝”的傳承保護基地,卻是另一番景象。傳承人張述章坐在雕刻機前,砂輪打磨著黃蠟石發出“呲呲”聲,有時他會停下來,拿起石頭仔細端詳,再用手電筒照一照,沉思許久,然后“呲呲”聲又響起,不斷地重復。在這里,時間仿佛慢了下來。
張述章正在雕刻一件紅色題材的黃蠟石巧雕作品——斗笠。“這件作品的雕刻基本完成了,接下來要進行一些細節調整,再進行拋光。”張述章小心翼翼地向記者展示,乍看是一個有點陳舊的竹編斗笠,深入觀察才覺這個“斗笠”不簡單。記者竟然在一件玉雕作品上摸到了竹子的紋理,斗笠的索邊、串頂看上去跟手工編制的一樣,并且每一條竹篾連貫,還可以看到竹節,惟妙惟肖。“我們專門找來了舊斗笠,對它的編制手法和編制邏輯進行研究,直到完全搞懂才開始雕刻。現在給我竹篾,我還真能編出一個斗笠來。”張述章打趣地說道。
張述章與這個“斗笠”作品的緣分起源于今年3月份的一個周日。當天,他和愛人張玉春像往常一樣來到古子城的古董交易市場“淘寶”,看到一位石農帶來一塊重60多斤、表面光滑、線條流暢的黃蠟石。他們興奮不已,因為構思了很久的斗笠終于找到合適的黃蠟石原石了。張述章潛心靜氣讀懂它的質地、色澤、紋理甚至是瑕疵,然后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過畫筆、刻刀和它反復交流、互動。最終,經過6個多月時間的打磨、雕刻,賦予了這塊其貌不揚的黃蠟石新的風采和生命。
據悉,張述章從2020年開始構思并創作紅色系列黃蠟石巧雕作品,已完成草鞋、解放鞋等作品。“好的料子可遇不可求,再巧用料形與顏色,巧施技藝,經過千萬遍的打磨,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腦力才能雕刻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黃蠟石的色彩豐富、溫潤鮮艷、質地堅硬,非常適合藝術創作,也給了我很多靈感,接下來,我們還想雕出軍號、機槍等作品,來豐富紅色系列。”張述章說。當記者問道,為什么要創作這樣一個系列的作品時,張述章若有所思,“我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那是一個艱苦的年代,草鞋、斗笠這些都是我記憶里的東西,也是先輩們艱苦奮斗精神品質的象征。玉石是可以流傳千年的,我想通過雕刻紅色系列作品,還原記憶,留住歷史。”
黃蠟石“中華美食”系列玉雕作品是張述章夫婦最為人所熟知的代表作,已有作品300多件,耗時20多年,目前該系列還在不斷創作中。當問及紅色系列作品創作完成需要多少時間時,張述章說:“可能永遠也創作不完吧。”
張述章的雕刻,發自內心,出于虔誠,對于玉石的喜愛,早已融入骨髓。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玉”見,便是一生。
(記者 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