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瑯琊鎮泉口村,一條青石板路引著人挪步村居深處。燒制古窯的墻畫、鑲滿瓷片的圍墻、嵌著瓷壇的花圃……目之所及皆與“窯”相關,營造出一派清雅靜謐、古樸精致的氣韻,讓人沉浸其中。
“以前村里的環境可是臟亂差,到處污水橫流、臭氣熏天。”2008年,泉口村黨支部書記陳桂祥與村兩委班子一合計,決定乘著“千萬工程”的東風,徹底改變村里的面貌。
電網改造、道路硬化、土地復墾、建設老年公寓、開辦老年食堂……一項項惠民舉措落地,不僅打造出一個山清水秀、白墻黛瓦的美麗鄉村,也凝聚出一支能打硬仗的村干部隊伍。
“我們這里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鐵店窯遺址。在北宋年間,泉口村先民就開始燒窯制瓷。”為了讓村民的日子過得更好,陳桂祥把目光投向古窯。
如何把古老文化做成現代產業?泉口村先后投入400余萬元建成了鐵店窯文化體驗館和文創基地,并以此為平臺,深入挖掘鐵店窯文化,高效利用鐵店窯遺址、千年古樹、石巖古剎等資源,打造研學游網紅打卡點,推出鐵店窯作品展、鐵店窯研學游等項目,并建立電商基地,培訓直播團隊駐村,讓“千年窯韻”帶動鄉村振興。
“從碎泥、制坯、雕刻、上釉到燒制,游客在這里可以體驗制瓷的全過程,感受鐵店窯文化的獨特魅力。”陳桂祥介紹,體驗館能同時容納200人,2023年共接待中小學校研學40余批次,吸引游客超2萬人次,直接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30余萬元。
“裝——窯——嘞!”一聲悠長的吆喝傳來,循聲而去,只見一座10余米長的龍窯依山勢伸展,七八個制窯師傅正忙著碼窯。
“這是我們復建的鐵店龍窯,今天晚上開始第4次試燒。這一窯成功后,我們就要舉行‘開窯節’了。”陳桂祥告訴記者,從碼窯、燒窯到開窯需要幾天幾夜的時間,他們計劃將周邊民居改造成窯民宿,方便游客全程體驗“原汁原味”的燒窯文化。
要開發利用窯文化,沒人會做可不行。為此,泉口村兩委在本村村民中摸排后,拉起一支8人領隊的鄉土人才制陶隊伍,并邀請非遺傳承人來村指導,專注破解鐵店窯乳濁釉釉水調配等技術難題。
正忙著碼窯的陳連華就是這支制陶隊伍的負責人。他本是一名木匠,通過5年多的學習,他已經成為村里有名的“把莊師傅”。
“村莊的發展帶動了村民致富,我也想為村莊的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每逢節假日,陳連華還會義務到體驗館指導研學的學生和觀光的游客制瓷,給游客和研學者帶來最完整的文旅體驗。
一陣清風從裝著坯胎的匣缽間穿過,送來陣陣清脆的風鈴聲,記者這才注意到,很多村居的門口都懸掛著一排瓷杯,那悅耳的聲音就是它們發出來的。陳桂祥指著旁邊一位正在“觀摩”的年輕人說,“他是我們村引進的直播創客龍威,也是我們特聘的‘鄉村推薦官’,這個窯鈴就是他琢磨出來的”。
龍威原本從事電商工作,2022年,他機緣巧合了解到鐵店窯,“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振興靠特色。鐵店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釉色一定會成為最大的‘賣點’,一定會有市場”。
“沒想到窯鈴會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回憶起窯鈴的“開發”過程,龍威說一開始只是覺得燒窯的“殘次品”直接扔掉太可惜,于是嘗試著做起了風鈴,經過多次調整,風錘也從最初的螺母殼迭代為鐵店窯燒制的瓷珠,以達到最佳效果。
除了開設電商直播,龍威的團隊還把泉口村的美景和荷花、桑葚、覆盆子等農產品拍成短視頻進行推廣,一時間,泉口成了“網紅村”,前來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比如村里的荷花池突然變得非常火爆,以前村民們需要將蓮蓬拉到市里去賣,現在游客們紛紛主動上門購買,蓮蓬供不應求。”龍威說。
圍繞傳承和弘揚窯文化,泉口村不斷引入新業態,積極謀劃“智治+農耕+民宿”的產業發展模式,讓整個村莊處處充滿窯元素,處處體現窯文化,由此進一步拓展了陶藝游、知識游、樂趣游等旅游市場,實現了村強景美民富的華麗蝶變。數據顯示,2023年,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38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111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同比增長8%。
“我們會一年接著一年干,用好‘千萬工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續寫更多‘窯望未來’的鄉村故事,蹚出鄉村振興的新路子。”陳桂祥話語中充滿希冀。(來源:光明日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