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馬曉芬)冬陽明媚,步入婺城區東方紅林場瑯琊林區,只見一座現代化門頭聳立,池塘棧橋曲折,與聽風廊相連,兩座小橋貫通水面。沿著林區干道行走,挖掘機機聲隆隆,工人們在專家指導下種植茶花伴生樹種。放眼四周,廣袤的黃泥地上,已種好的茶花伴生樹種井然有序、錯落有致。
“我們的建設點分布散,不走過很難見全貌。”婺城區東方紅林場場長莊期寅邁著大步,帶著記者走現場。一路上,改造提升的大壩橋、柏油路、櫻花大道,新增的路燈、打通的水系,在建的騎行綠道、露營基地、桐花攝影基地、油茶展覽館、智能大棚……各建設場景目不暇接,一個現代國有林場初現雛形。
“事實上,我們同期在建的是三個項目,包括金華市國家山茶花種質資源庫、國家油茶油桐良種基地優化提升、婺城區東方紅林場瑯琊林區綜合開發項目!鼻f期寅說,前兩個項目立足林場主責主業,致力打造全國領先的山茶種質資源基地、林木良種生產繁育基地;第三個項目旨在將東方紅林場建成集種質資源、生態康養、農旅觀光、休閑野趣為一體的現代國有林場,帶動周邊村集體和村民共同富裕。
婺城區東方紅林場成立于1960年,經營面積7751畝。其中,東方紅林場瑯琊林區,現有面積4389畝,是國家油茶油桐良種基地、省級烏桕種質資源庫,良種基地面積1280畝,保存種質資源2459份,是我國油茶、薄殼山核桃、山核桃、油桐、烏桕等木本油料經濟林的科研、生產、推廣重要基地。
由于建場時間早,基礎設施老舊,配套設施不完善,這些問題曾一度影響林場發展!按舜稳齻項目齊建,既是創建現代國有林場的現實需要,又是以觀光休閑游帶動周邊村共同富裕的民生需要。”莊期寅介紹,目前,三個項目緊鑼密鼓推進中。前兩個項目預計將在2025年5月之前完成。第三個項目分兩期進行,一期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涉及環境整治提升、道路工程以及照明、給排水等相關配套工程,目前已經完成60%;二期圍繞生產管理用房建設,正在開展項目前期有關規劃工作。屆時林場將從單一的培育種質資源,走向多元的發展路徑,為推動共同富裕作出努力。
共同富裕,對于南部山區面積占比達63.77%的婺城來說,意義尤其特殊。而實現共同富裕,關鍵在共富項目。
那么,共富項目怎么謀,如何提升?面對一個村資源有限,單打獨斗已無法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的現實,該怎樣在更大范圍內整合更多資源?
婺城區以“千萬工程”為牽引,以生態共富產業帶建設為重點,聚焦縮小“三大差距”,統籌做好“強城”“興村”“融合”三篇文章,因地制宜謀劃共富項目提升,促進城鄉融合,推動共同富裕。
一方面,推進生態共富產業帶南片區串點成線。串聯南部5鎮5鄉,輻射900平方公里,聯通“休閑文旅示范環、康養悅動生活環、生態自然探索環”三條環線,打造農創走廊·豬豬牧場、燕語江南·古婺窯光、夢幻白沙·非遺理想、林下經濟·趣野山鄉四大片區,形成“三環四片區”共富格局。另一方面,謀劃打造生態共富產業帶北片區。串聯北部1鎮2鄉1街道,輻射130平方公里,打造景村共富·雙龍名勝、浙中花都·茶花爭妍、林苗一體·花園鄉村三大片區。這樣的共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變鄉村產業的形態和質量,激發發展活力,迸發共富合力,讓肥沃的鄉村土地綻放出發展新芽。
產業是共富項目的核心要素,必須依托農業農村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實現鄉村與產業精準對接匹配。為此,婺城區加快沙畈鄉三灣里、塔石鄉上陽藥博園、莘畈鄉蘭源村“南山明心谷”、箬陽鄉筍竹加工基地等項目建設,加速推進東方紅林場瑯琊林區綜合開發等項目完工,重點實施羅店鎮小冰島二期、竹馬鄉大美農業、乾西鄉“綠色快車”共富工坊、新獅街道花園經濟示范園等項目,促進鄉村產業蓬勃發展。
婺城的命題,在遵循普遍答題思維之外,需根植婺城土壤、著眼婺城特長尋找最優解。就像東方紅林場,不僅培育種質資源,還探索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越來越多的共富項目謀破圈、鄉村產業爭突圍,為共同富裕增能。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