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苑)新年伊始,婺城大地處處洋溢著新春的喜慶與活力,非遺經濟也迎來了“開門紅”。在傳統技藝與現代市場的融合下,婺城非遺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路徑。
一大早,位于婺城區雅畈鎮的方高食品加工坊內已是熱火朝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方根木和工人們一大早就忙活起來,淘米、磨粉、拌粉,再由機器“造粒”,熱氣騰騰的年糕源源不斷地擠出,濃郁的米香彌漫開來。方根木介紹,從去年12月開始,自家的年糕就進入了銷售旺季,每天五千多斤的出貨量讓全體員工忙得不亦樂乎,正月初八就有客戶催促開工。據了解,這樣的忙碌將持續到清明節,而后加工坊將改換生產線,轉而做冷淘。
方根木制作年糕二十余年,2019年,他的金華年糕技藝被列入婺城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傳承,讓方高食品加工坊在新春之際收獲了滿滿的訂單,也為婺城非遺經濟的開門紅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在白龍橋鎮王路蕩村金華市公盛食品釀造有限公司廠區,150多口黑黝黝的陶制醬缸露天“躺”在春光里,紅透的豆瓣醬散發著濃郁的醬香。公盛醬油制作技藝傳承人徐利民介紹,公盛醬油制作技藝有139年的歷史。公盛醬油制作技藝源自紹興醬缸,從清代、民國、抗戰到經濟體制改革,一口醬缸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的百年巨變。如今,公盛醬油供貨全國,主要面向中大型餐飲企業。僅今年春節就創造了50萬元的銷售額,銷售成績喜人。百年技藝的傳承與創新,讓公盛醬油在開年迎來了銷售熱潮,也為婺城非遺經濟的繁榮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在糖古糕點的生產車間,同樣是一派繁忙景象。糖古糕點負責人徐家興介紹,僅除夕前后一個月,自家的金華糕點就實現了30多萬元的銷售額。金華糕點文化源遠流長,從戰國黍粽到漢代胡餅,從唐代醍醐餅到五代果子酥,再到如今的綠豆糕、小杏仁餅、澆切片、糖薄脆、巧果、油棗、薄荷糕、陳皮酥、狀元糕、酥皮月餅等,種類繁多。然而,長期以來,“糕香也愁巷子深”,渠道瓶頸限制了金華糕點的發展。如今,“糕點小王子”等微商紅人讓這口金華味道“路路通”。古婺糕點與微商經濟攜手共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正月里,金華糕點憑借其獨特的風味和便捷的銷售渠道,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為婺城非遺經濟的開門紅貢獻了重要力量。
婺城區文旅體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婺城非遺經濟實現新春“開門紅”,不僅是傳統技藝與現代市場融合的成果,更是婺城人民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實踐。接下來,婺城非遺經濟有望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實現突破與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地方經濟的繁榮注入新的活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