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金華南山四顧屏,從雙龍南街的湖海塘驅車前往,片刻就到了山口。
四顧群山,如何行走?此次相約前往,途中巧遇驢友平哥他們,平哥告訴我們,游覽四顧屏,有內環(huán)、二環(huán)和外環(huán),就看你自己的選擇了。然后又如此這般描述,原來這座四顧屏,居然就是名副其實的金華市區(qū)的“山寨版”!
而此前,我一直都是沿山口再行至山腳。這里游人來往,拾階而上,路邊茂林修竹,泉水叮咚。野草勃發(fā),暗香浮動;小鳥嘶鳴,山谷婉轉,及至南屏禪寺,風景如畫,晨鐘暮鼓,余音不絕。這沿途一帶仿佛就是金華的市中心了,而中心漫步,到此一游,便是“悠然見南山”的所在。
此中行走,雖為閑適,但何妨相約再來選一場巔峰之旅的意中行?
如何選?像此次我們在平哥他們的帶領下,選擇了二環(huán),抵達山腳,大家已覺心滿意足,便可舒適而歸。
終于,我明白了,所謂的“巔峰之旅”,就是沿著山脊,穿梭在群峰之間,仿佛卻在踏浪而行。選內環(huán),是快意游;選二環(huán),是愜意游;選外環(huán),是暢意游。如此既要量力而行,也可隨意選擇,此為“巔峰之旅”的意中行。而其實,是優(yōu)哉游哉,還是健步踏浪?游人大可自取其便。
為什么?因為這樣不同的路線,就需要帶上不一樣的補給,內環(huán)隨便帶,二環(huán)適當帶,外環(huán)充足帶。
此次因為沒有做什么準備,平哥就帶我們行走二環(huán)。
沿著二環(huán)山脊行走,但見四顧屏群山連綿,溝溝壑壑,峰巒聚會,紅旗飄揚,隨處可見。其中遠處的懸崖峭壁,忽覺天然似人,我趕緊調整角度,拍攝下這個臨空獨立的頭像。這人誰?莫非就是四顧屏之巔申公亭里祭祀的申寒公嗎?此公側面形象畢現,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睫毛閃現,眼望前方,四顧群山;雖然鼻梁似覺塌陷,但張嘴說話,呵氣連連。他在說什么呢?他似乎就想告訴我們四顧屏的古往今來:
“四顧屏”,又名“寺姑屏”,兩個名字,雖然虛實結合,卻有不一樣的好處。名“四顧屏”,就是四顧茫茫,無限遐想,此為虛;而南山屏障,峰巒疊嶂,此即實。叫“寺姑屏”,在南屏禪寺及與此相隔百米遠的尼姑庵,原來就是《僧尼會》和《玉蜻蜓》故事的發(fā)生地,乍一聽為實,但畢竟是傳說,當是虛構。
申寒公在此沒有顧左右而言他,他是在告訴我們,四顧屏便是一座金華城的“山地圖”。
這樣看來,此非虛假,也非四顧屏在自詡,抑或自以為是,因為驢友的自發(fā)行為就是最好的回答。他們在四顧屏的山脊上,在一些天然的巖石上,標識出來金華城的地標路線,諸如醋芳嶺、楊思嶺、水門巷和三路口等等,就是想把四顧屏與金華城等同起來。
我不知,這是天然的申寒公化身在處處暗示,還是驢友們在腦洞大開,居然把偌大的四顧屏劃出了內環(huán)二環(huán)外環(huán),即一環(huán)二環(huán)三環(huán)。而且,金華市區(qū)三環(huán)還是在構想中,四顧屏的外環(huán)而今卻早已被驢友通行了。
所以,大家行走四顧屏的時候,計劃游內環(huán),還是走二環(huán),或者出外環(huán)?大家都已心照不宣地會予以回應了。
一座四顧屏就是一座金華城。城區(qū)交通發(fā)達,四顧屏山路通達。我們行走其間,但見草木榮枯,青山不老。雖然,四顧屏青山不語,但四顧屏知道因為塵世忙碌,人人似乎都在自顧不暇。而今往后,世道滄桑多變,但四顧屏始終相信,青山不改,我們愿與金華同在!
所以,行走四顧屏,無論你選擇何種游覽路線,都別忘了,走在山脊,或許四顧茫茫,但只要心安即平了。此念何出?試想,四顧有屏,足保平安。平安值千金,眼前“四顧屏”,心頭“四顧平”,這就夠了。
如果心生此感,那就不負此行,原來行走四顧屏,其實就是“金華行”。如此,為了健身,我們選擇行走四顧屏,我看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