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鶴延年”作品
蛇年生肖主題作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把棕櫚葉,能做什么?可以綁掃把、編蓑衣、掛臘肉,但到了婺城棕編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葉志洪手中,這一片片葉子卻被賦予了全新的形態。
在剛過去的龍年里,它們是形態各異的龍;在新開啟的蛇年里,它們則變成了烏梢蛇、眼鏡蛇,在新年集市的攤頭上大放異彩。咬一口冰糖葫蘆,晃一晃手里的編織蜻蜓,孩子們的新年印象,葉志洪依舊在用棕編保留著。
一片棕櫚葉
他一編就是35年
龍、鳳凰、知了、螞蚱……走進葉志洪的家里,陳列架上的作品永遠最為吸睛。完工的蛟龍盤旋在支架上,龍須是特意保留的棕櫚纖維;一只丹頂鶴翹著細長的高腳駐足在龜背上,紅色的珠子鑲嵌成了眼睛;兩只螞蚱相對而望,身上的紋路纖毫畢現。一片片普通的棕櫚葉,經過他布滿老繭的指尖,拉、疊、剪、穿之間,栩栩如生的作品便蘇醒過來。
棕編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主要以棕櫚葉為原料,通過穿插、折拉、打扣、收邊等方法編制成各式工藝品。2015年,棕編成功申報為婺城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葉志洪的“守藝”之心也越發堅定執著。
“一開始接觸棕編,其實是跟著父母編著玩的。”今年53歲的葉志洪,來自婺城區白龍橋鎮,已經有35年棕編經驗。兒時的農村,隨處可見的棕櫚葉構筑了葉志洪與棕編的緣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充滿好奇心的他總愛纏著父母,把棕櫚葉編織成青蛙、蜻蜓、蚱蜢等各種小動物,在心里埋下了一顆興趣的種子。
“我們當時也沒有網絡,全都是摸索著自學的,沒想到小玩意兒背后還藏著大學問。”很快,葉志洪開始不滿足于只編一些小擺件,從花鳥魚蟲到飛禽走獸,他的想法越來越多,作品也在不斷嘗試突破以往棕編的技巧局限。
從選材到制作
每一步都是想象和技法的考驗
“今年是蛇年,我也做了幾個關于蛇的擺件。”端坐在工作臺前,葉志洪拿出準備好的一片棕櫚葉,運用雙編手法,靈巧地翻動雙手,20分鐘左右,一條長約10厘米的棕編蛇便逐漸成形。他還向記者展示了另外幾條大小不一的棕編蛇,其中最新的作品便是兩條仰著頭精神抖擻的蛇,隔著“2025”字樣遙相呼應,是他專門為蛇年創作的生肖主題作品。
葉志洪告訴記者,棕編從選材到后期制作都十分講究,需要挑選品相良好的棕櫚葉,經過煮、曬、熏等步驟,再用穿插、折拉、打扣、收邊等方法創作。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掌握的步驟便是編織手法。“棕編的技法分單脊、雙脊、四脊等,要先用鐵絲做好造型骨架,再順著鐵絲進行編織。”葉志洪指著桌上的一款“雙龍戲珠”擺件說,別看它只有60厘米,卻足足用了20多把棕櫚葉。“制作不同動物的技法也不同。比如制作龍、老虎等動物時多用打扣技法,制作馬等動物時,采用扎的技法更好。”
那還有沒有什么簡單的入門棕編?見記者來了興趣,葉志洪立刻挑出了兩把棕櫚葉,手把手教記者用類似中國結的編法,做了條小魚。“這是最簡單的,人人都能學,我到學校里做非遺活動也給孩子們做這個。”葉志洪說。
為了尋找創作靈感,這些年,葉志洪在工作之余常常流連于街頭巷尾,近距離觀察各種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也會到博物館等地方參觀學習。每當創意來臨,他就會讓學習素描的女兒幫忙畫在圖紙上,再一點點琢磨實踐。
對萬物的熱忱和扎根民間的經歷,使得一個個妙趣橫生的作品在他手中逐一呈現。“小擺件一般一天就能編好,長達十幾米的大型作品則需要耗時三四個月。”葉志洪說,每次有非遺展會,他的棕編小攤總是會圍滿驚嘆的游客,在這些琳瑯滿目的物件里,棕櫚葉編織的螞蚱、蜻蜓、蝴蝶等玩具絕對是孩子們的“搶手貨”。作品編好后葉志洪一般還會在表面刷上一遍清漆,定型美觀還能防腐防蛀,能保存20多年。
不被定義
讓傳承創新之路越走越寬
近年來“國潮”之風吹遍大江南北,但和其他較為小眾的非遺技藝一樣,而今,從事棕編行業的手工藝人寥寥無幾,傳承發展成了擺在葉志洪面前的難題。2015年,棕編工藝入選婺城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對葉志洪來說是個好消息,但同樣任重道遠。
為了跟上潮流,這些年,除了傳統的棕編造型,葉志洪還積極拓展新技法,結合草扎、竹編等編織技巧,賦予了棕編工藝品更多的創造性。每年五六月,他都會去山上精心采摘棕櫚葉,通過改良熏蒸泡等工序,制作足量的原材料。
“葉子一定要選向陽的,要長寬厚一點,摘回去經過扎把、浸泡、蒸煮等工序后,曬上一周左右就可以儲存備用了。”葉志洪說,傳統的棕編多以鮮棕櫚葉為原材料,但鮮棕櫚葉保質期短、易變形,于是他利用脫水法制作出干棕櫚葉用于編織,讓作品更加堅實耐磨,易于保存。除了以往偏黃色的單一色調棕編外,葉志洪還有一顆講述彩色世界的心,除了利用棕櫚樹的老葉、新葉和嫩葉進行色彩搭配外,他常常利用絲帶、折紙等材料,設計出顏色亮麗的編織作品。
如今,在傾力做好棕編手藝的同時,葉志洪還積極主動參與政府部門組織的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景區等活動,努力擴大著棕編藝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現在家長都愿意讓孩子體驗棕編,也希望體驗過后能有更多人靜下心來傳承、弘揚這門民間技藝,別讓它失傳。”葉志洪撫摸著陳列架上“教學版”的簡化蜻蜓。這些特意保留毛邊和接縫的作品,是他設計的“不完美陷阱”——當孩子們發現自己總編不整齊時,才會明白慢工出細活的真諦。不過,他也跟記者分享了一個好消息。
“我徒弟今年19歲,在我這里已經學了三四年。年輕人肯定比我們思路更開闊,如果可以跟其他領域有機結合,未來這門民間技藝的價值會更高,市場也會更大。”葉志洪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