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0幢新房是統一規劃、統一建造的。建成后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一個小院子,會非常漂亮。”近日,記者見到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黨支部書記錢瑞華時,他正在和村兩委班子研究茶花文化交流周的相關事宜。今年78歲的錢瑞華是下張家村發展的見證者、奮斗者,自1976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用近半個世紀的拼搏,把一個一窮二白的小村建設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茶花產業開啟幸福路
入春以來,天氣漸暖,走進下張家村,不論是房前屋后,還是在“茶花廣場”“茶花長廊”,目之所及的都是茶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競相吐蕾,風姿綽約、美不勝收……
“過去,我們這里交通不便,村集體賬上還欠著外債,是不折不扣的貧困村、落后村。”為了改變村里的落后面貌,錢瑞華與村兩委商量,決定發展茶花產業。錢瑞華說,茶花冬季開花,四季常綠,是高檔的綠化苗木,很有發展前景。為此,他先后4次南下廣東、福建,3次北上江蘇、上海等地自費考察學習。
回來后,他提出了“以茶花為依托,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業”的思路,從羅店、雅畈、乾西、安地等鄉鎮引進花卉苗木種植大戶,讓大戶帶動當地農民種花種苗木。
在錢瑞華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了茶花致富之路。隨著種植規模越來越大,種植技術日漸成熟,下張家村的名氣越來越大。
借著茶花的東風,下張家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村民從單一的茶花種植,發展到多個系列苗木共同培育,逐步形成了“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局面。
主動出擊謀發展
2003年,浙江省全面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打造美麗鄉村,也是這一年。如何把下張家村的茶花知名度打出去,眼光獨到的錢瑞華瞄準了茶花物種園。
“當時全國都沒有,如果能建成,必定引起轟動效應。”錢瑞華說。2003年,國際茶花物種園正式在下張家村落成,下張家村因此打開了國際市場,第十六屆國際茶花節在下張家村隆重舉辦,26個國家,300多位外賓,數萬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到了2008年,下張家村全村村民存款總額達到1億元,從“萬元村”晉級為“億元村”。
每年3月,在下張家村,都會迎來一場茶花盛宴,期間,全國各地的客商從四面八方趕來,竹馬鄉的茶花種植戶也都拿出“壓箱寶”集中展示。這些天,隨著茶花文化交流周的到來,下張家村人潮涌動,八方來客聚集在此,共赴一場茶花盛宴。
如今的下張家村,不僅村里的1000多畝土地種滿了茶花等花卉苗木,村民甚至在蘭溪、金東、龍游乃至重慶、四川、云南等地種植茶花。茶花產業已經成為下張家村的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全村98%的農戶都種植茶花及其他花卉苗木,家家有樓房、有汽車,戶戶有存款、有院子,人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茶花村里幸福長
從2022年起,下張家村以未來鄉村建設為契機,開啟了“數智鄉村”的未來圖景,“紅動婺城”“數字下張家”“云上茶花”等網格數字化場景應用,把茶花產業與黨建、養老、衛健、教育、綜治等基本民生服務資源統一聚集在數智平臺上,實現幸福生活一屏掌控、全村治理一鍵智達、村民健康一圖感知。
“這兩年,我們還造了一棟樓,一樓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二樓是衛生室,三樓是退役軍人之家。”錢瑞華說,平日里,老人們吃飯娛樂都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有時身體不適可以直接坐電梯到二樓找醫生。說話間,錢瑞華站起身帶著記者一層一層參觀。
臨近中午,老年食堂正在準備老人們的可口飯菜,食堂阿姨向記者展示起當天的菜:紅燒肉、蘿卜湯、大白菜。“村里對老年人非常好,我們每天都在這里嘮家常,特別是下雨天,這里人更多。”老人們紛紛表示。來到二樓,記者看到,醫生正在給前來配藥的慢病村民量血壓,叮囑老人注意事項。“老人頭痛腦熱來這里很方便,不用跑到外面看病。”錢瑞華說。來到三樓的退役軍人之家時,錢瑞華指著一幅幅歷史圖片說:“這里也是國防教育基地,小朋友們來此參觀學習,才會牢記歷史,勤奮學習。”
“未來,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目的就是讓村民的幸福感更強。”錢瑞華說,早在2010年時,村民的人均收入就達到了十萬元,茶花給下張家帶來的是家家富裕,一幅村美民富人幸福的畫卷也從夢想照進現實。
(記者 汪勝)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