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研發創新的超大口徑Φ3600mm鋼筒混凝土復合型PCCP管,兩項技術列入國家火炬計劃,同時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5年累計14.3億元,利稅3.4億元。授權發明專利,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
與埃及技術專家合作開展PCCP管道技術交流。
與加拿大技術專家合作,共同研發地下綜合管廊。
參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頒獎會。
山西夾馬口黃河引水工程
南水北調河南段工程
倪志權,出生于1955年,在新材料領域摸爬滾打40多年,從一名建材行業的“門外漢”,逆襲成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在搞科研前,他務過農、當過中學老師、做過水泥制品廠廠長,卻從來沒想過會與新材料打交道,也沒想過自己主導的科研產品會參與“南水北調”“引黃工程”等國家大型水利工程,更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行業發展的見證者、親歷者、推動者。
40年如一日,從簡單到極致,一生只做一事,是他對工匠精神的詮釋。
以技術革新推動企業躍升
雙溪西路西延,從婺城區白龍橋鎮高橋社區季家自然村穿過,將村隔成南北兩部分,倪志權的家就在路的南側。
走進他的家,一個生機盎然的小花園映入眼簾,花木含苞待放,空間整潔有序,從中可以看出主人是一位向往美好生活、做事嚴謹的操勞者。
步入客廳,滿墻是受中央、省、市各級領導表彰的合影照片,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頒發的榮譽證書,這些都印記著奮斗的足跡,記錄著鍥而不舍的努力。
小書房里,已邁入古稀之年的倪志權,筆直的身板,濃密的頭發,明亮的眼神,精神矍鑠,正伏首于厚厚的文件資料中,為參加全國行業會議專題講座、重點工程項目認證做著準備。
1986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倪志權到金華縣水泥制品廠擔任副廠長,后來又被推選為廠長。當時的金華縣水泥制品廠有100多名工人,也算得上是頗具規模的鄉鎮集體制企業。自倪志權接任以來,企業就開始大刀闊斧進行技術改造,增加新品種,銷售、產值直線上升,企業連年盈利,他也連年被評為優秀廠長。
1998年,集體制企業紛紛轉型,金華縣水泥制品廠改制為私營企業。當年8月,倪志權帶著團隊來到了剛起步的浙江巨龍管業股份有限公司。從那時起,他一直在該公司做技術工作。“初到時,公司還是一個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沒有大型加工設備,都靠工人手工制作。”倪志權介紹,于是,他帶領團隊首先從引進設備著手,開啟技術提升。當時,全國各地大大小小市政工程都在火熱進行中,城市建設全面起步,公司發展十分順利,到了2003年,年產值就達到了近7000萬元。
企業積累了一定資金后,公司負責人把重心轉向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從此開始,倪志權全身心投入到企業技術創新工作,開展顛覆性全面改造,在臨江工業園區申請了400多畝工業地,籌資1個多億元,引進美國艾麥隆公司的金屬與非金屬復合型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生產線、澳大利亞羅克拉公司懸輥管生產線,工藝技術不斷改進,產品質量和檔次不斷提高。“受益于此,我們生產的混凝土管道產品從應用于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到應用于市政引水、排污工程,最后應用于‘南水北調’‘引黃工程’等國家重點大型水利工程,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倪志權介紹,為此,公司提出響亮的口號,要“立足金華、走出浙江、面向全國,創建全國一流的混凝土制管企業”。
經過幾年的共同努力,巨龍管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先后在河南、安徽、重慶、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建立7個分公司,2011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2013年產值突破5億元并榮獲金華市納稅超千萬大戶,2014年榮登全國混凝土制管行業生產、銷售規模十強企業第5位。
以追求極致詮釋工匠精神
翻看倪志權的履歷表,近20多年來他所獲得的科技成果和榮譽表彰數不勝數。每一個成果、每一份榮譽,背后都是精益求精、挑戰自我、追求極致的完美和精度。
——主持完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及企業自主立項科研計劃項目30多項,其中主持完成國家級課題3項,包括“聚丙烯纖維預應力混凝土管產業化”國家火炬計劃項目、“低吸水率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產業化”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化示范項目、“超大口徑低吸水率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PCCP3600”國家重點新產品。同時主持完成了省級科技計劃項目7項、市級科技項目9項,企業自主立項科技項目10多項。
——獲得全國行業協會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市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6項。
——發揮技術優勢,連續任職于全國水泥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5屆20多年,積極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審查,累計參與國家、行業標準起草制定15項,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審查近30項,為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作出了貢獻。
——科研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他主持研發并獲授權《低吸水率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及制作方法》《預應力鋼筒混凝土快速搶修管》《抗海水腐蝕異形鋼筋混凝土管》等專利2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為企業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使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優勢。
——在國家級核心期刊ISSN、CN等刊物發表《聚丙烯纖維預應力混凝土管的研發》《附著式風動振動器在一階段預應力管生產中的應用》等較有推廣價值的論文12篇,與行業開展技術交流,推動行業科技進步。
——主導健全企業技術管理體系,嘔心瀝血編制企業標準及《工藝技術流程》《技術工藝規程》《作業指導書》等技術文件30多萬字,一直沿用至今。并積極謀劃高水平創新平臺,獲批建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省級技術中心”,為企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獲評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水泥制品行業優秀總工程師,浙江省勞動模范、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金華市拔尖人才、金華市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金華市八婺工匠……
在這份履歷表上,一個專家型工匠的奮斗歷程躍然紙上。而這正是源于他沉下心來提升技術,勇于攻破一個個技術難關,默默詮釋著新時代的高技術含量的工匠精神。
以學習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
偏毫厘不敢安,千萬錘成一器。倪志權認為,勞模工匠不能固步自封,要在自己所擁有的特長基礎上,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創新,才能練就一身真本領,在行業領域中擔大任、干成事。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倪志權求知若渴,曾求學于浙江大學材料系硅酸鹽專業,參加清華大學研修班2次、西安交大與廈門大學研修班各1次。他通過系統學習提升了專業知識,增強了專業素養,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他一直主張企業要以創新引領,堅持不懈地開展技術革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不斷創造新的價值和新成果。
在產品研發中,倪志權帶領團隊錨定超大口徑、超高壓力、超高性能混凝土管道、地下綜合管廊、混凝土檢查井、房建疊合樓板等技術含量高的大型預制構件,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企業的“拳頭產品”層出不窮。
“‘南水北調’,跨山越河,地勢落差大,對管道的要求非常嚴格。”倪志權介紹,工程對管道的要求包括口徑大、輸水承壓大、耐久性好、使用壽命長。企業研發的高壓高強管道直徑達4米,可以承受來自200米揚程的水壓,使用壽命達到100年,在同類產品中優勢突出。至今,他還記憶猶新,一條條直徑4米長度5米的大口徑管道,單條質量達70多噸,用高強度混凝土、高強度砂漿、鋼板、預應力鋼絲進行復合,鋼絲的預應力張拉、應力值控制、承口與插口安裝配合精度達到1毫米,產品技術標準之高、吊裝運輸難度之大,讓大家面臨巨大考驗。即便如此,倪志權和他的團隊還是迎難而上,攻克了一個個難關,解決了一個個難題,最終取得成功,并得到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業主、監理部門的一致好評。
時代在發展,城市在更新,但動不動就給道路破土的施工方式,給城市地表留下了無數“疤痕”。“企業研發的地下綜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可將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等各類市政管線集于一體鋪設。”倪志權說,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之后,維修人員、車輛可以進出,方便隨時安裝、擴容、維修,能有效解決道路路面開挖問題,而且管線在管廊內具備良好的運行環境,能有效延長管線使用壽命,減少運維成本。如今,這款地下綜合管廊產品在金華丹溪路、解放西路路段及福建等地使用,為當地城市發展助力。
保障飲用水供應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萬一工程建設施工時,挖機挖破輸水管道怎么辦?大型管道一旦損壞,就要停水維修,少則一、二天,多則幾天甚至更長時間,影響生活供水。”諸暨市陳蔡水庫引水項目洽談時,對方拋出了管道搶修的難題。公司給業主展示和介紹了自主研發的“混凝土快速搶修管”專利產品技術,該產品技術可以讓損壞的管道快速搶修,4小時恢復通水正常使用。新產品新技術很快得到對方認可,3000多萬元的管道業務合作順理成章達成。倪志權說,產品就要不斷創新,將品質做到極致,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立足市場、做大市場。
以退而不休為行業發揮余熱
入職期間,倪志權帶著團隊瞄準關鍵技術進行攻關,直面困難、勇敢攀登,材料精密、數據精準,啃下一塊又一塊“硬骨頭”。
退休之后,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依然為新材料領域發光發熱。他在全國多地奔忙,參與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國家標準審查,重點項目論證、行業專題技術講座、勞模工匠講座,忙得不亦樂乎。
今年3月初,倪志權受邀參加市科技計劃項目驗收,對高強度自密實耐久混凝土制備與性能研究項目進行資料評審,提供評價驗收建議,為政府部門出謀獻策。
同時,他也為新材料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力。位于麗水市的浙江利鵬大型構件有限公司就遇到了一個技術難關。“管道澆筑好后,混凝土縱向出現裂縫。”廠家前來咨詢,尋求解決辦法。倪志權去了現場,仔細觀察,憑經驗認定是鋼筋配筋位置不對,骨架偏心。按他的建議調整改進后,企業生產出的管道裂縫沒有了,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在國內行業里,倪志權既是專家,又是工匠,一直不曾停下邁進的腳步。他秉承新時代工匠精神,全力以赴搞研發、提技能,穩扎穩打力促企業創新發展,幫助企業破解難題,推動行業進步,無愧是同行心目中的佼佼者。如今,他退而不休獻余熱,依然意氣風發、篤定前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