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巖頭村,體驗扎染、制作古琴、手打麻糍、制作桂花糕……這個曾經寧靜的小村落,如今已轉變為備受歡迎的“網紅打卡地”,吸引著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探索游玩。
安地鎮巖頭村位于婺城區東南部,地處金華仙源湖旅游度假區腹地,是省3A級景區村莊,自古有靈巖十景,歷代文人騷客題詠甚多,村中靈巖禪寺始建唐朝,至今留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遺韻,更有“先有靈巖寺,后有金華府”說法。
從“舊貌村”到“生態村”
從昔日的“舊貌村”到如今的“生態村”,巖頭村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來到巖頭村,只見梅溪蜿蜒繞村而過,波光粼粼、碧波蕩漾。潺潺的流水潤澤了肥沃的農田,也孕育出了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文化。作為巖頭村的母親河,梅溪世世代代滋養著巖頭村人,承載著千年歲月沉淀而來的水文化。
曾經的巖頭村,河道淤塞、水質渾濁,村民養殖污染嚴重。2013年起,安地鎮巖頭村黨支部書記陳秋平帶領黨員群眾開展整治,拆除沿河違建,推進“五水共治”,配合梅溪生態廊道建設,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如今的梅溪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以上,獲評“國家水利風景區”“浙江省美麗河湖”,成為村民引以為傲的生態名片。
近年來,通過梅溪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梅溪再度煥發新生。治理后的梅溪,形成了“一軸、三區、七景、九堰”的生態格局,其中綠道系統成為亮點。沿溪而建的28.6公里綠道,串聯起7座主題公園、5處休閑驛站和運動設施,成為市民郊野漫步、騎行打卡的熱門地。綠道不僅保留了河道原有的自然風貌,還融入文化景觀堰壩“巖頭堰”,既滿足防洪需求,又兼具嬉水、休閑功能,讓“堤在園中,園在堤中”的生態畫卷躍然眼前。
梅溪的治理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更喚醒了村民的鄉愁記憶。“現在的梅溪像回到了小時候,水清得能看見魚蝦。”村民陳文忠說。沿溪而建的靈巖書院、思源橋等景觀,將治水文化與歷史傳說相融合,成為游客觸摸鄉村文脈的窗口。2024年,梅溪入選浙江省“幸福母親河”,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從“空心村”到文旅高地
依托梅溪的生態底色,巖頭村以“文化+”為引擎,探索出一條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通過引進文創產業、激活非遺資源、打造文旅品牌,昔日的偏遠山村蝶變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走進巖頭村,穿過青石板路,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婺州染坊”,體驗扎染技藝。在婺州扎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溫國香的指導下,他們親手嘗試將布料折疊、捆扎、染色,感受傳統扎染技藝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巖頭村大力開展“藝術鄉建”工作,打造手作藝術村,吸引了金華陶笛館、熹閱書吧、禾居文創、婺州扎染、希桐琴簫館等13家藝術工作室和非遺項目入駐。其中,婺州扎染傳承人溫國香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推出的扎染旗袍、漢服等文創產品備受游客青睞;希桐琴簫館定期舉辦古樂雅集,吸引文人雅士駐足。村內還設有文藝創客直播室、靈巖講堂等空間,形成創客創業與村民創富、傳統文化與時尚消費共融共贏的鄉村發展新形態。
與此同時,巖頭村深挖本土文化,推出“婺州扎染體驗”“古風攝影”“十歲成長禮”“婺曲小戲”等特色活動品牌。每逢傳統節日,村中舉辦國學禮儀、文人雅集、研學游學,游客可親手制作麻糍、體驗非遺技藝,感受“慢生活”的魅力。梅溪畔的“音樂雅集”更是成為文藝愛好者的聚集地,琴簫合奏與流水潺潺相映成趣。
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村集體和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村民們因地制宜賣起了農產品,開起了民宿、農家樂。巖頭村集體經濟收入從原來的不足15萬元突破至100萬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突破5萬元。“沿溪而建的民宿、農家樂,如梅溪小院、靈巖山居等,年均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陳秋平說,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故鄉,開發個性化民宿,盤活村集體經濟,造福鄉鄰。
從“因水而生”到“因水而興”,巖頭村的蝶變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通過生態治理、藝術鄉建、產業發展,這個曾經的偏僻山村不僅留住了鄉愁,更激活了發展動能。未來,巖頭村將繼續以水為脈、以文鑄魂、以智提質,書寫新時代美麗鄉村的華彩篇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