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大型水電裝備國產化
三峽工程水輪發電機組的制造,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重大成果。電站單機容量70萬千瓦,機組尺寸和容量大,水頭變幅寬,設計和制造難度居世界之最。此前,我國只有自主設計制造單機32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能力。從30萬千瓦躍升到70萬千瓦,至少需要20—30年時間。
根據國務院做出的“技貿結合、技術轉讓、聯合設計、合作生產”的重大決策,三峽總公司堅定地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全面提升我國水電裝備制造業自主發展能力和水平。
1996年6月,三峽左岸電站14臺70萬千瓦機組一次性國際招標采購時,三峽總公司在機組招標文件中明確提出了“三個必須”:投標者必須與中國制造企業聯合設計、合作制造;必須向中國制造企業全面轉讓核心技術,培訓中方技術人員;中國制造企業分包份額不低于合同總價的25%,14臺機組中的最后2臺必須以中國企業為主制造。
經過談判桌上的博弈,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和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技術受讓方,與三峽總公司緊密配合,參與左岸電站機組的設計與生產,掌握了特大型機組整體設計與制造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工藝,擁有了水輪機水力設計、定子繞組絕緣、發電機空冷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后來由哈電和東電自主設計、制造的右岸電站4臺機組,目前已全部投產,運行安全穩定,性能優良,綜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實踐證明,以三峽工程為依托,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國產化的戰略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條以市場換技術、再以技術占領市場的新路子。”李永安介紹說,繼三峽工程之后,哈電、東電在我國龍灘、小灣、拉西瓦、瀑布溝、溪洛渡和向家壩等大型水電站的機組投標中陸續戰勝國際競爭對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