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是真誠的,他不掩飾村莊的貧窮和落后,也深刻地揭示了都市的繁華是建立在鄉村的貧困的基礎上,因此他真誠地希望鄉村也能夠工業化,擺脫千百年來的貧窮和落后面貌。
然而,今天我們的家鄉已經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我的那個村莊也建造起小小的工廠”的時候,農民的境遇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變化。從農民變成的工人拿著非常廉價的工資,以這樣廉價的勞動生產的廉價商品,在出口中又遭到了國外的抵制,還有工業化之后的村莊不再那么清潔明亮,可怕的環境污染吞噬著農村人的健康。城鄉之間的對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別依然存在,艾青所期盼的那個時候“什么時候”才能出現呢?這是我們在中國經濟起飛的時候不得不和艾青一樣憂郁的地方,也使我們不得不還要“常含著淚水”注視中國的農民,這就是艾青詩歌的感染力!
不過對于艾青來說,鄉村不僅僅是他關懷的對象,更重要的是他心靈的一種依托和歸宿,盡管他在少年的時候是那樣堅決地離開了鄉村。也許是他離開家鄉越遠,尤其是在他的心靈遭受巨大的挫折的時候,他對家鄉和家鄉的親人的思念更深。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寫于從巴黎回國之后,在上海從事愛國運動被捕入監獄之時。那種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為什么那么感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當時的境遇,在那種絕望的狀態下他想起了家鄉和家鄉的親人。他希望用他的努力來報答家鄉,但是殘酷的現實讓他的夢破碎了,然而對家鄉的感情則更深了,所以就有了這樣深情的表白:
大堰河,
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長大了的
你的兒子,
我敬你
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