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年過節,各地均有“舞龍”慶新年的習俗,祈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龍是中國的象征,關于它的傳說,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夏朝。
相比之下,中國民間的舞龍風俗源于何時何地,傳說的版本繽紛呈現。最近,一個新的版本在網上盛傳:中國舞龍的發源地在金華磐安。該消息迅速在華人圈子中流傳,去年12月26日,香港的陽光衛視攝制組也趕到磐安,探尋這個現實中的民間傳說。
近日,本報記者趕赴磐安,一探“舞龍故鄉”的究竟。
版本來自臺灣的一本書
磐安縣玉山鎮黨委書記孔令維告訴記者,中國舞龍的發源地在金華的這個版本,早在10年前,就在我國臺灣寶島流傳。1999年5月,國語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注音版《中國民俗節日故事》,在一共25冊中的第一冊寫的《龍燈》,開篇就道:浙江省金華縣有一條大溪,名叫“靈溪”,溪水從北邊的奇靈山上發源……
孔令維托到義烏的一位臺商從臺灣找到了這本書。《龍燈》的故事繪聲繪色:
浙江省金華縣有一條大溪,叫做“靈溪”,溪水從北邊的奇靈山上發源。
有一天,金華縣太爺動了惻隱之心買了一條大蛇,帶回家中飼養。
一年,夏天特別炎熱,靈溪干涸。縣太爺向上蒼祈禱:但愿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縣百姓干旱之苦!
夜里,縣太爺夢到土地公公對他說:“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明天中午把大蛇放入靈溪,自然就會有雨水降臨。”
縣太爺醒后,馬上派人照做。過了幾天,果然下起雨來,解了百姓的干旱之苦。
后來,人們為了答謝大蛇,不但燒香祭拜,還將大包大包的米丟進溪里,希望來年有個大豐收。但人們用米祭拜大蛇時,天氣變得很怪,不是太陽暴曬,就是大雨連綿。
縣太爺正為怪天氣煩惱時,大蛇回來了,并對他說:“我原本是奇靈山的巨龍,也是掌管米糧的天神。由于不慎犯了天規,被玉帝貶到人間來;后來由于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才讓土地公公放了我。但是,大家用米糧丟進溪中祭拜,糟蹋糧食,玉帝大怒,要罰金華縣大旱兩年。”縣太爺忙問:“有沒有補救方法呢?”大蛇說:“只要今后祭祀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雞鴨魚肉,以免玉帝動怒。”
縣太爺聽完謝過大蛇,便下令全縣老百姓照大蛇的話去祭祀。但是,縣里還是有些人用雞鴨魚等葷食祭祀。玉帝知道后震怒:“靈溪巨龍,你不是說金華百姓已經知道悔過了嗎?金華百姓還在繼續糟蹋糧食!來人!將靈溪巨龍斬了!”巨龍被斬后,金華縣天天下紅雨,簡直和血一般;被分割的巨龍身體,從天上落下,分散在靈溪兩岸。人們知道后十分后悔,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龍,用一條板凳一樣的龍燈把巨龍接起來,希望巨龍的身軀能接合起來,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
孔令維告訴我們,他是去年7月到佳村蹲點調研時,發現了佳村的地名、風俗等很多點滴都與這個故事不謀而合。
這種發現既讓他欣喜若狂,又不敢相信。因為民間故事畢竟是故事,不是史事。于是,他先要求村里不動聲色,讓三位熟悉村中掌故的老人去磐安縣城、東陽、義烏及金華走訪民俗、地理、文史專家,收集相關書面材料。同時,讓村“兩委”把舊村改造工程把涉及到傳說中的巖石和石碑保護好,勘查村中口口流傳多年的“龍跡”。
孔令維是孔子第76代后裔,老家就在磐安櫸溪,有聞名全國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孔氏家廟,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也深知“龍文化”在村民心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