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建美好家園
———訪婺城區援川干部陳強
圖片介紹:右一:陳強 右二:孔溪鄉黨委書記趙仕亮 右四:金華市援建指揮部指揮長 邱建中
日前,婺城區長山鄉黨委副書記陳強收到了金華援建指揮部寄來的鑒定書,鑒定書上寫道:“陳強同志在川援建期間,恪盡職守,以自己吃苦耐勞、勤勉踏實的工作作風較好地履行工作任務,贏得了指揮部和災區干部群眾的好評。”捧著這份沉甸甸的鑒定書,陳強心潮澎湃,“我很幸運,能夠參加援川工作,見證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過程。援川工作給我上了一堂難忘的課,讓我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禮。”陳強去年12月1日從汶川大地震災區青川縣返回,此前,他在青川縣孔溪鄉工作了4個月。
“5·12”汶川大地震后,金華市承擔起了支援青川縣孔溪鄉災重建的責任。根據援建工作需要,金華市援建指揮部向金華市委組織部請示,要求派遣有征地拆遷和新村建設經驗的干部參加援建工作。通過考察,組織上將這個重擔壓給了年輕的陳強。2009年7月29日,陳強來到孔溪鄉時,集鎮的建設還剛開了個頭。在陳強和金華市援建指揮部全體援建人員的努力下,在孔溪鄉政府和人民的配合下,到陳強離開時,孔溪鄉集鎮的拆遷工作已經完成,大部分新房已經完成了一層,一個美麗整潔的集鎮呼之欲出。
走的那一天,陳強又繞集鎮走了一圈,從金華街到孔溪街,看到街兩邊的新房像是春天的竹筍,正在拔節。陳強滿懷著對災區的牽掛踏上歸途,他想為災區人民做更多的事,他盼望災區的群眾能夠早日住進新房。
“我感到心靈的震撼,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擔子”
2009年7月28日,陳強乘飛機到成都,隨后坐車趕到青川。途經東河口地震紀念館,東河口是一個村,在地震中有700多人遇難。陳強第一次踏上青川的土地,就被眼前看到的一切驚呆了,“整個縣城沒有幾幢好房子,基本上都是板房,地震留下來的殘墻斷壁到處都是。在電視中我也曾見過這個場景,但是當我站在現場時,感到心靈的震撼,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擔子。我當時想,一定要為災區的重建工作多做點貢獻。”
孔溪鄉的條件比青川縣城還差,到處是板房、帳篷和塑料棚。道路狀況非常差,用陳強的話來說是“雨天泥巴路,晴天揚灰路”。陳強就這樣泥一腳,水一腳在孔溪鄉集鎮建設現場和弓家河農村示范點建設工地之間來回奔波。金華市的援川干部都住在臨時搭建的板房里,辦公生活條件都很艱苦。“跟災區的老百姓相比,我們的條件已經非常好了。當時是夏天,老百姓住的塑料棚不嚴實,常常有蛇爬進去。”
在災區不僅要吃苦,還要面對各種危險。災后的青川,余震不斷(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再加了2009年的雨水特別多,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時有發生,這對每一個參加援建的人來說都是一次次嚴峻的考驗。就在陳強到青川前不久,7月16日,連續三天大暴雨,造成青竹江和江油雁門河洪水暴漲,洪水給災區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浙江各援建指揮部受嚴重。“兩名浙江水利工程技術人員被洪水圍困,幸虧當地政府全力營救,一天一夜之后,他們才脫離了危險。”說到這里,陳強心有余悸。
盡管面對重重的困難和危險,陳強和他的戰友們沒有絲毫的退縮,“每次看到災區人民充滿渴望的眼神,我心里就一陣難受,如果不把援建工作做好,我們沒法向災區人民交代,也無法向金華人民交代。”
“只有吃不了的苦,沒有干不成的事”
7月29日,陳強到金華市援建指揮部報到。指揮部領導讓他先休息一天,可是陳強主動“請纓”,要求馬上到一線工作。“也許是災區的景象給我帶來的沖擊太大,當時我的心里特別急,恨不得能夠立刻投入重建工作中。”就這樣,陳強急匆匆地開始了他的援建歷程。
根據分工,陳強主要工作是協助孔溪鄉政府做好集鎮拆遷和建設工作。“開始,孔溪鄉的干部們腦海里還沒有‘征地’這個概念,要做好拆遷和建設工作,首先就要幫他們把思想上的彎轉過來。”陳強一直從事鄉鎮基層工作,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在他的協助下,集鎮拆遷工作迅速展開。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集鎮主要街道“金華街”的征地、拆遷工作。“孔溪鄉的干部們工作非常扎實,他們給自己提出‘四不怕’的工作要求,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難、不怕險,值得我們學習。”陳強說,“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只有吃不了的苦,沒有干不成的事。”
“絕大多數災區群眾對重建工作都非常配合,但也有一些群眾心里有疙瘩。我們只有挨家挨戶給他們做工作,講道理。”陳強非常理解災區群眾的想法,“人們稱孔溪鄉是‘三無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干,人無三兩銀,這里的群眾過怕了苦日子。”災區人民對援川干部非常感激,遇到有人阻擾援川干部工作,群眾會主動站出來幫助援川干部做工作。有一件事,讓陳強深受感動。那天他和鄉干部一起督促指導拆遷老集鎮的危舊房屋,一個年輕人蠻不講理,阻擾施工。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想把年輕拉開,苦于沒有力氣,只好跪在年輕人面前,要他給施工隊讓路。陳強從鄉干部那里得知,這個老婆婆是年輕人的母親。“多好的老人啊,為了他們,我們受點委屈又算什么呢?”
早上6點,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睡夢中時,援川干部已早早上工了;傍晚,別的單位早已收工,他們還在自覺加班。陳強每天都在建設工地上奔忙,經常連吃飯的時間都錯過了。“看著災區人民在塑料棚里過日子,我吃不下飯。”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收的喜悅。在4個月的時間里,孔溪鄉集鎮農戶申請拆遷的53戶全部拆除,農房已有71戶在建,金華街、孔溪街兩條主干道已具雛形。弓家河農村安居示范點配套設施建設也基本完成。“接下來,我們援建的重要要轉向產業‘造血’,要讓災區群眾早日走上致富的道路”陳強說到這里,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我想過段時間再回孔溪鄉去看看,看看重建后美麗的孔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