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寺平從遠古的記憶中煥發生機
——記首屆“金城杯”優秀民間文化傳承獎獲得者戴維平
每當雙休日和節假日,頗有江南古村特色的湯溪鎮寺平村,便會迎來一撥又一撥慕名而來的觀光者。他們穿梭在氣勢宏偉、結構獨特、風格各異的古建筑群里,眼前的弄堂、門樓清逸秀麗,移步換景,余味悠長,每磚每瓦都會引出歷史交融的古村文化,給人展示古宅余韻……當地村民說,寺平村有今天的成績,是由于戴維平獨特的眼光,才讓寺平村從遠古的記憶中喚發出新的生機。
寺平村始建于明代初期,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具有微派建筑風格的古色古屋遍布全村。村中原有廳堂24座,歷經幾百年風雨侵襲和戰亂毀壞,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廳堂還有8座,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古民宅3萬多平方米,這些明清古建筑,因受徽派建筑的風格影響,每座古建筑的門面上都鑲嵌著數以千計的磚雕,雕刻著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戲劇人物等精美圖案,錯落有致,栩栩如生。但是,由于年代久遠,和其他地方一樣,寺平古村同樣存在著無人管理這一現象。許多古建筑都面臨著倒塌、毀壞境地,如不加以保護,必將對這些歷史留下的寶貝造成巨大的損失。
2001年,時任寺平村村委會主任的戴維平就有意識地對本村的古建筑進行了修繕保護。由于寺平村大多以清代建筑、院落式結構為主,許多廳堂都居住著村民,這對保護古建筑、古文化帶來的難度。有的村民對村里維修古建筑不理解,認為這是瞎折騰錢,沒有什么價值。面對困難,戴維平多次召開村委會成員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統一思想,明確決心,并將修復古建筑的意義與村民講清楚。戴維平第一件事便召集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和有威望的老人進行座談,著重探討保護和修復古建筑的措施和方案。隨后,戴維平和村委會一班人,日夜走家訪戶,對村民進行動員勸說,向村民講明保護古建筑的重要意義。一些原先對修復古民居有想法的村民,終于有了新的認識。加上戴維平不厭其煩地上門作動員,從古村落保護到新農村建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戴維平的誠心,終于打動了哪些心存異議的村民,他們說:維平為了村里的事業,花了這么多心血,我們再不支持,就真的講不過去了。
為了不破壞古村原貌,戴維平根據實情,把村莊整治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相結合,出臺了即經濟又實惠的方案:在古建筑群內,采用本地溪灘石鑲鋪石子路,購回鄰村拆除的老橋石板用于石橋修復;對村內的水塘,采用農戶拆建老屋所剩的石子、石板進行塘沿鋪設;通村水渠,采用本地石子砌岸而成;公共廁所修建成白墻、黑瓦、古式馬頭的結構;50余盞“八角燈”用于古建筑群內的裝飾亮化;利用土地整理挖掉的各種古樹進行村莊綠化。另外,拆除了各廳堂旁的臨時用房恢復成石子路,再現出古村落風貌……
經過村民討論形成統一意見,寺平共投資150余萬元維修了古廳堂7座5400平方米,古民宅2200平方米;承租了部分無維修能力農戶的古建筑,統一由村里安排夜間巡邏、保護及維修。因為與文物保護結合得比較好,獲得了市區兩級領導的充分肯定,當年被評為“歷史文化名村”、“文化特色村”。加上農家樂休閑游開始成為一股新興的強大力量,2006年11月金華市在該村舉辦了首屆農家樂開游儀式,之后寺下村注冊成立了金華市寺平古村落旅游有限公司,為寺平村以文化特色走旅游之路打下了基礎。
隨著寺平村古建筑的逐漸修復,寺平古村的面貌也在不斷體現。寺平古村也引起了上級政府及文物部門的重視,不斷有學者、專家來寺平考察研究。古建筑泰斗——羅哲文教授專門前來寺平村參觀考察,羅哲文教授在視察后對寺平古村落給予了肯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包弼德先生一行也特地來寺平村進行考察,這些來自大洋彼岸的古建筑專家,對寺平古村獨特的明清建筑特色大加贊賞,稱贊寺平的古民居磚雕藝術為“華夏一絕”。寺平古村的獨特藝術價值,也吸引了國內眾多媒體的關注,中央電視臺、香港陽光衛視、浙江電視臺的記者,多次前來寺平采訪拍攝,把寺平古村的面貌傳播給全國乃至全球的觀眾。2009年5月,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著名主持人白燕升也來到寺平村采訪,白燕升對寺平村保持完好的古建筑和村莊古樸的面貌大加贊賞,稱之是江南一帶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瑰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