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參與式財政”,基層預算民主新探索
最近,一個在中國媒體的報道中并不多見的浙江城市——溫嶺,進入外國媒體的視野。他們關注的焦點,是這個縣級市目前正在實施一場基層民主實踐:民眾參與市政府預算制定。《洛杉磯時報》網絡版15日刊發了美國記者查爾斯•胡茲勒發自溫嶺的采訪報道。報道說,在溫嶺,這里正走出一條新路:溫嶺民眾可以參加市政府的預算制定聽證會,向政府建議該如何花錢。
事實上,溫嶺早在2005年,就開始在新河、澤國兩鎮開始率先“試水”公共預算變革,后來逐漸形成所謂的“參與式財政”,或者說是“參與式預算”。經過近五年多的歷練,溫嶺模式越來越成熟,不僅將預算懇談從鄉鎮一級升格到市級,預算改革還有多方面創新,一方面是在提交預算修正案后植入代表辯論程序,而這是人大制度的一項創新;另一方面是將5年前誕生于新河鎮的參與式公共預算改革擴大到市里的5個大鎮。
這項由民主懇談與預算審查相結合的“參與式財政”改革,是我國基層預算民主的有益探索。首先,有利于公眾對基層政府“錢袋子”的看管。地方政府公共財政預算變革,尤其是參與式預算改革,不僅能讓公眾利用這個嶄新平臺,有效監督政府日常行為,推動人大監督政府改革,更為重要的是,也有利于普通老百姓對政府的“錢袋子”進行有效看管,從而提高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率。
其次,能架構起公眾與政府、人大之間的對話機制。溫嶺基層預算民主的內核,在于政府預算決策、人大預算審查和民眾監督三者之間,搭建起民主協商機制,從而建立起公眾與政府、人大之間的對話機制,這不僅容易得到普通老百姓的支持,也是落實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與表達權。而且這種人大、政府和公眾三方都參與的基層預算民主改革,也能有效推進我國基層民主制度化進程。
此外,也能有效促進預算民主“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之間的對接。今年以來,全國各級預算民主開展得如火如荼,無論是廣州、上海,還是各部委如財政部、審計署和商務部等,都相繼公布了詳盡的預算科目;而在基層,除溫嶺受國外媒體關注外,還有曾引爆國內輿論的四川巴中白廟鄉預算樣板,這種“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之間的對接,不但非常有利于規范、有序地在大范圍推廣公民參與預算的實踐,也能充分發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改革的對接優勢,積極穩妥地進行地方政府預算民主改革的實踐。
當然,在目前財政管理體制下,參與式預算,不能解決預算管理中的所有問題,比如,像基層政府預算編制還不細化、量化,政府信息公開動力不足,以及預算執行過程中大量變更預算等問題,公眾很難參與其中,這些問題,仍需要在今后的基層預算民主進程中,加以解決和改進。
——資料來源:2010年5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
社會評論
競爭力度不妨再大些
全國公務員競爭上崗經驗交流會前不久舉行。這是近10年來,中央相關部門首次舉辦全國性會議,專題研究深入推進競爭上崗工作。“首次”、“全國性”等關鍵詞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競爭性選人用人機制越來越受關注和重視。
當“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詞匯在干部群眾中由陌生、驚喜到熟知、認同,競爭性選人用人機制也成為干部群眾近年來最認可也最有成效的選人用人改革措施。
自上世紀90年初實施公務員“凡進必考”,公務員考試已走過了近20個年頭。如果將這20年的考卷對比一下,不難發現其中變化的脈絡,日趨科學化的考試內容反映出干部工作改革創新的積極探索。然而,這仍然不足以消除所有的疑惑與反對意見。比如有人認為“競爭上崗考的是知識,考不出能力,即使能夠反映出知識和能力水平,也反映不出思想道德狀況”;有人認為“競爭上崗導致干得好不如考得好”;有人認為“考上的人員高分低能”等等。這些觀點,有的有一定道理,有的似“是”而“非”,有失偏頗。
考試是競爭上崗的核心環節,但不是全部。競爭上崗也不是“一考定終身”。考試反映不出思想道德狀況,但可以通過民主測評、考察等其他程序解決;考試反映不出平時工作表現,但可以通過納入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成績等措施來完善。在競爭性選人用人機制的推進過程中,綜合考核、科學考核一直是相關部門的努力方向。雖然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改進的地方,但競爭上崗畢竟是目前群眾認可度較高、相對公平性也較大的選人用人機制。
不必否認,確有個別實際工作能力較低的人善于考試,或者能力強的人沒有考好,但不能簡單地得出高分必定低能的結論。事實證明,通過競爭上崗提拔重用的,基本都是素質高、能力強的。
挑一種做法的漏洞,比提出一個更加科學合理、實際有效的替代方法要容易得多。我們應該岌岌于讓競爭性選人用人機制大行其道并且更加完善,而不是津津于其缺失疏漏以致迷失方向。
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的思考,也許能給競爭性選人用人機制的完善提供借鑒。他在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答記者問時曾說,一要加大競爭性選拔干部的力度,有條件的地方和部門可以每年開展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機關中層以下領導職位除特殊崗位逐步做到競爭上崗為主要選拔形式。二要完善差額選拔干部辦法,進一步擴大民主,促進好中選優。三要提高競爭性選拔干部的質量,把考試和考察更好地結合起來,防止選用夸夸其談的“馬謖”。
競爭力度不妨再大些,這是努力的方向。只有按照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加大競爭性選人用人的力度,才能建設一支有活力、有能力、有擔當的干部隊伍。
——資料來源:2010年5月25日《人民日報》
學習論壇
重視學習型干部
目前,在個別地方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勤于學習、注重思考的干部受冷落,而忙于應酬、不愿學習的干部卻很吃香。學習型干部得不到重視,與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要求極不相符,不僅不利于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而且會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
學習型干部,是指那些既有較高學習自覺性又有較強學習能力的人。這里所說的學習,既包括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等,提升理論修養和政策水平;也包括閱讀與工作相關的各種專業書籍,提高工作能力和領導水平;還包括不斷加強個人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具有強烈的“本領恐慌”意識,不斷自我加壓和學習充電,是學習型干部的主要特征。
學習型干部是寶貴的人才資源。重視學習型干部是新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客觀要求。當今時代是一個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時代,新知識、新技能、新發明、新創造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注意加強學習,思想觀念、能力素質很快就會落伍,就很容易出現眼界和思路不寬、解決問題辦法不多、難以應對復雜局面的問題。只有那些能夠不斷接受新生事物的學習型干部,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擔負起帶領群眾干事創業、推動發展的時代重任。所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必須重視學習型干部。
學習型干部如此寶貴,為什么有時候卻不被重視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有的領導干部本身對學習不夠重視,沒有認識到學習在提高工作能力和領導水平方面的巨大作用,自然就認識不到學習型干部的價值。二是有的領導干部出于私心雜念,對學習型干部有這樣那樣的看法,比如認為學習型干部有思想、有主見,不好駕馭、不好管理;認為學習型干部“書生氣”重,不懂“規矩”,不會“來事”;等等。
解決學習型干部不被重視的問題,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從干部自身來說,應立足本職工作,進一步提高能力,用更多更好的實績來證明自己。從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來說,應善待學習型干部、重用學習型干部,為學習型干部提供干事創業的舞臺,并大力營造崇尚學習的濃厚氛圍和求真務實的良好風氣,促使那些不注重學習的干部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學習和工作上。從組織人事部門來說,應樹立重視學習型干部的用人導向,把理論素養、學習能力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只有這樣,才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學習型干部,才能把中央提出的使各級黨組織成為學習型黨組織、各級領導班子成為學習型領導班子的要求落到實處。
——資料來源: 2010年5月25日《人民日報》
人生思考
情緒往往這樣傳染
老板把甲的錯安在了乙的頭上,并在眾人面前斥責了乙,乙被無辜地錯怪,鬧得一肚子火,卻又沒地方發泄。
乙回到家里,悶悶不樂,對妻子大聲斥責,嫌妻子做的飯菜太咸。妻子感到莫名其妙,飯菜咸淡剛好啊,心里很委屈。
兒子回來,妻子沒好氣地斥責兒子,嫌他今天回來晚了。兒子其實跟平時回來的時間一樣,被冤枉了一回,出門看到別人的小狗,狠狠踢了一腳。
小狗的主人憤然,平白無故地竟被人欺負了一回,想指責這個孩子,可孩子已經跑遠。主人回到家里,心里還在生氣,和丈夫說話,看丈夫沒專心聽,便把氣撒在丈夫身上,無中生有地數落起了丈夫。
丈夫是個教師,平常就愛講個理,可妻子不講理就不好辦了。第二天上學,丈夫把班里的兩個學生訓了一頓,嫌他們的作業本不干凈,兩個學生覺得老師是在找茬,心里很不服氣。
學生放學,路過報刊亭,把刊物翻得很響,買報刊的女人伸出腦袋制止,學生反而狠命地把刊物摔在攤子上。買報刊的女人揪住學生不放,鬧得眾人圍觀......
一個人的無名火,往往會把許多不相干的人或事聯系在一起,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壞。這種無形的波浪,一般不會很快停止,總要一圈一圈地擴散下去,以致任何人也再難找到真正的原因。
因此,不要錯怪一個人,更不要冤枉一個人,因為這種無明的情緒會在空氣中迅速地蔓延泛濫,作為一種煩惱,很難輕易地結束。
——資料來源:2010年5月26日《報刊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