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聲音
“上水平”是干出來的
日前,一位走馬上任的市長,首次主持召開市政府全體會議,會上他強調,不貿然提出新思路,不熱衷喊出新口號,今年的任務,就是要“抓落實”。新官上任,燒出了一把務實之火。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出思路,作出規劃,發出號召,只要是因地制宜,科學論證,切實可行,常常能形成共識、凝聚力量。但即便這樣,也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天,我們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要推動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就是要緊握實干的接力棒繼續出發,把實干這篇大文章繼續做深做好。
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少數干部“喊”的多,干的少,“秀”的多,做的少。要么不切實際,好大喜功,動不動就打出大而無當的旗號;要么裝點“門市”,追求顯績,一門心思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要么不負責任,忽悠群眾,當面許諾萬千條,事后不見一根毛;要么朝令夕改,反復折騰,時而強調戰略重點在這,時而指出主攻方向在那,年年都有新口號……
是專注于埋頭做實事,還是熱心于昂首喊口號,好比一面鏡子,照出了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風的不同形態。在我們的社會現實中,不乏“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的實干者,但也不乏“光說不練”的空談者。浮夸風盛行、口號山響的背后,浮現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魅影”,折射出一些干部錯誤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其結果,浪費了國財民力,貽誤了發展時機,損傷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喊聲響處,遺患無窮。
上水平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有“干勁”,更要有“干法”。實干,不僅是一種務實的精神狀態,更是一個科學、系統、復雜的發展過程。一事當前,要有科學謀劃、有實施方案、有具體措施、有解決辦法;有進度表、有路線圖、有責任書;有檢查、有督促、有問責、有講評,將實干精神和辦事能力結合起來,將宏偉藍圖與工作理性結合起來,攻堅克難,扎實前進,真正把大事辦成,喜事辦好,難事辦妥。
“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面對種種機遇和挑戰,共產黨員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唯有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多下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真功夫,才能不斷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資料來源:2010年6月7日《人民日報》
社會評論
如何應對“勞資博弈”考驗政府智慧
半年內“N連跳”,一天內十多家企業發生停工事件。“勞資博弈”正成為近期我國一些地區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焦點。其實,勞資矛盾是市場經濟最本質的矛盾,在中國出現并不意外。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經之痛”。
消解勞資矛盾,調處勞資糾紛,政府責無旁貸。這正是政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責所在。實際上,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結構復雜化的今天,要拿捏好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分寸殊為不易。
各地主政者既要回應勞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合理訴求,維護其合法權益,又要考慮資方的轉型壓力和現實承受力;既要考慮到勞動者對“地板工資”、“圍墻管理”的耐受力已經達到臨界點,也要預想到一旦短期內漲薪速度過快,勞動關系波動過大,導致資本外撤,技能素質普遍偏低的產業工人,將會出現更大的就業難題。在勞方訴求和資方訴求中尋找出交匯點,在勞方利益和資方利潤博弈中尋找出平衡點,在資方的自決式管理和社會的人文發展中尋找出精神共振點,是一道在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中統籌,在突出矛盾和多方訴求中斡旋的必答考題。
如何應對發展新階段的“勞資博弈”,考驗著各級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應該清楚地看到,資方在利潤充足的條件下,缺乏轉型動力,甚至還會成為某種阻力。此時,勞方反彈和勞資矛盾的“后輪驅動”,從積極意義上看,正是深化改革、推進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新動力。
順應“后輪驅動”的改革浪潮,各地主政者宜通過加強勞動立法、硬化執法力度、推動勞資集體協商、工會改革等體制機制建設,實現勞資之間的對話、溝通、和解,帶領中國平穩渡過勞資矛盾高發期的發展節點,步入和諧勞動、和諧發展的新境界。
——資料來源:2010年6月25日《報刊文摘》
人民論壇
“頂得住的”為何“站不住”
最近,安徽固鎮縣委、縣政府做了兩項內容相反的決定。先是責令包括縣環保局局長、副局長在內的6位環保干部集體停職,后因輿論和上級部門的介入,又撤銷了停職決定。目前此事已塵埃落定,但因其頗為典型,值得剖析。
先說這6位環保干部被停職的原因,既不是因為不作為、也不是因為亂作為,而是因為他們的嚴格執法——要求當地一家企業抓緊補辦項目環評手續,并送達排污費核定通知書。此舉卻被有關領導認定有悖于縣里對企業的承諾,影響了該縣的發展環境,建議監察部門展開調查。
一方面,是環保干部在認真履行監管職責;另一方面,是縣委、縣政府依據“到企業檢查必須經過批準且限制一年一次”的“土政策”,做出了停職決定。把問責的鞭子打到嚴格執法的環境衛士身上,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事實上,類似的事情這幾年常有耳聞,只是被停職、受處分的人沒有6人之多而已。
不必諱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在一些地方還很突出。環保局長的前途捏在其他人手中,環保干部往往“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可見,保護環境不僅需要基層環保部門秉公辦事的非凡勇氣,更離不開地方主要領導發展思路的轉變。
當前,中央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求各地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絲毫不能放松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這時候,地方政府再怎么強調對生態環境的嚴格保護都不為過。真正能夠審時度勢的地方領導,應該大力支持環保部門嚴格執法,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那些阻撓環保部門正常執法的政府行為,即使取得了一時之利,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加快轉變”,非但不會給自己的政績加分,反而貽笑大方,成為反面教材。
應該看到,國家早就三令五申,不準對企業實行掛牌保護,不準妨礙正常執法,而像固鎮這樣無視國家規定,堅持執行“土政策”的地方,為數也還不少。出臺類似的“土政策”,針對的是包括環保部門在內的所有執法部門。表面看是政府在為企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實際是放棄監管;表面看政府特別講服務,實際成了違規違法企業的保護傘。
形形色色的“土政策”,反映了畸形的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一個地方特別是欠發達地區急于發展,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以犧牲生態環境和侵害公眾利益來保增長、促發展的做法,無論理由多么堂皇,都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如果抱著畸形的發展觀不放,動不動就顯擺“土政策”的威風,必然會讓違法違規企業有恃無恐,傷害社會的公平正義,有損政府的形象,給地方的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
如今,被停職的環保干部復職了,但對畸形發展觀的反思與糾偏卻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我們不指望反思一次固鎮事件就能讓決策者完全清醒,卻希望當事者能夠吸取教訓,旁觀者能夠舉一反三。發展觀的進步,如能盡快體現在清理并廢止“土政策”和支持環保執法等方面,當令人欣慰。
——資料來源:2010年6月23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