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集
六項措施解決民怨強烈問題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會公報中指出,抓緊解決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黨風廉政建設的新成效取信于民。當前,要結合實際,下大氣力抓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進一步加大查辦案件工作力度,嚴厲懲處腐敗分子和整治消極腐敗現象。嚴肅查辦發生在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中濫用職權、貪污賄賂、腐化墮落、失職瀆職案件;深入開展商業賄賂專項治理,嚴肅查辦商業賄賂案件;嚴肅查辦嚴重侵害群眾利益案件、群體性事件和重大責任事故背后的腐敗案件;嚴肅查辦工程建設、房地產開發、土地管理和礦產資源開發等腐敗現象易發多發領域的案件;嚴肅查辦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和組織人事紀律的案件,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的案件。
二、認真落實并抓緊完善黨員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制度,把住房、投資、配偶子女從業等情況列入報告內容。加強對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國(境)外的公職人員管理。
三、堅持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整治奢靡之風。嚴格執行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繼續治理公款出國(境)旅游、公務用車、公務接待、樓堂館所建設等方面的問題,對違反規定的,必須嚴肅處理。
四、深入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和“小金庫”等專項治理工作。
五、積極推進黨務公開特別是基層黨務公開工作,落實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
六、拓寬群眾參與反腐倡廉工作渠道,加強反腐倡廉輿情網絡信息的收集、研判和處置,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資料來源:2010年1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
政策解讀
資源稅改革有哪些影響
資源稅改革今年即將拉開序幕。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從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主要是從量計征。現行資源稅存在一定問題,主要是覆蓋范圍小,力度不夠。資源稅改革主要方向是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提高稅率,征收方式則由目前的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
那么,資源稅改革對社會經濟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6日刊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何維達的文章指出,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行業的覆蓋范圍更廣。它將涉及石油、煤炭、天然氣、金屬類礦產、非金屬類礦產以及鹽、水、電等能源和資源。
第二,對企業的影響程度不一。對資源、能源消耗大戶和污染大戶,其影響是劇烈的,因為按照從價計征,其資源稅可能比原來按照從量計征高出很多,如果這些企業仍然粗放式生產經營,那么將付出較大代價;但是,對那些技術創新好、節能減排好的企業,應該受的影響較小。
第三,對居民或消費者有一定影響。因為資源征稅后存在一些轉移稅負,比如資源和能源產品提價,就對消費者有影響。比如,提高水價后人們就應該更節約用水。
第四,有利于推動節約型和環保型社會的建設。以前我們也一直講這個問題,但是收效甚微,主要是原來的資源稅對企業影響不大,企業不太關心這個問題。消費者更加不關心這個問題。那么,資源稅改革之后,就不僅使企業而且使消費者共同關心節能環保問題。
第五,有利于增加國家稅源。因為新的資源稅改革,征稅范圍和力度都將增加,不僅對企業也對消費者征稅,所以稅源將會大幅度提高。
——資料來源:2010年1月11日《報刊文摘》
干部論壇
勇于認錯講真話,公權才有公信力
面對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政府是勇于擔責還是死不認錯,官員能不能作自我批評,不僅是能否正確對待“面子”和“位子”的問題,更事關人心向背,事關黨的執政基礎。
如此坦誠、深刻的觀點,出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9日召開的上海市委全會上,俞正聲指出,工作中不可能沒有缺點和錯誤,不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其結果是喪失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動搖執政基礎。承認缺點和錯誤是自信的表現,是有覺悟的表現,是取得群眾信任的第一步,是改正缺點和錯誤的前提。凡是群眾關心的問題,如果我們有缺點和錯誤,一般都應該公開地作自我批評。(見本報10日1版)這番話值得每一個官員深思。自古以來,當政者有無公信力,決定著政權的興衰成敗。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忠告統治者:“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歷代王朝,最終走向覆滅,根本原因無不是失去民眾信任。現代社會,贏得民心和公信,仍然是一個政黨的執政基礎。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的勝利,說到底是“民心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執政后之所以能夠鞏固政權,從一窮二白搞建設到改革開放謀發展,也都是贏得民心的結果。即便在“極左”路線下犯過各種錯誤,也因為真誠認錯和真心糾錯,最終贏得人民的信任,領導中國創造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的傳奇。
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論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時,特別強調要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公信力,對領導機關和官員來說,是一個嚴肅的行政倫理問題。公信力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重諾誠信、真心為民,“說得到,做得到”,言必行、行必果;二是公平公正、良心為先,面對不同利益主體相互矛盾的訴求,能夠堅守良知,秉公裁決,不敷衍塞責,不糊弄推諉,更不能“拉偏架”;三是襟懷坦白、有錯即改,對自身錯誤和有疏漏的行政決策,能夠坦然面對、勇于認錯、勇于擔責、自我批評,而不是文過飾非、硬拗狡辯。
俞正聲重點強調的是有錯要認、有錯即改,這在當下特別具有針對性。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或由于違背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在錯誤的政績沖動下好大喜功、勞民傷財;或由于權力不受制約,肆意濫權,做出錯誤的行政決策和行政執法,侵害公民的基本權利,招致民怨沸騰;或為了局部和少數人的私利,弄虛作假,被揭穿后仍然與公眾“躲貓貓”,拒不認錯糾錯。野蠻拆遷、跨省追捕發帖公民、“釣魚執法”、“周老虎”事件,等等,面對輿論沸騰,有的拒不認錯,有的官官相護,有的非得上級領導批示后才被迫認錯糾錯,有的以“輿論炒作”回避對工作過失的檢討。這些,都在制造公信力的流失,損害公權力的威信,在激化矛盾中積累著民怨。
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是能否取得公信力的要害。有的錯誤是私心私慮作祟,有的錯誤是由于認識偏差和考慮欠周。人非圣賢,公權力的行使也不可能永遠正確,只能是盡可能審慎周密,爭取少出錯、不出危害嚴重的錯。就對公信力的損害而言,有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不認錯。有錯不認,只會錯上加錯;妄自尊大,勢必一意孤行,最后丟掉的是政府公信和官員的人格尊嚴。
即便是普通百姓,因錯誤言行傷害了別人,也知道說聲“對不起”以消除芥蒂,鞠躬道歉以彌消矛盾。然而,對照民間倫理,有的官員卻該汗顏,他們不僅有錯不認,還蠻橫地千方百計用新錯掩蓋舊錯,在錯誤的循環圈中越陷越深,拉政府公信力來陪綁。
說到底,官員認錯道歉,不僅與政治品格有關,更是維護政府威望的必需。政府的公信力與凝聚力,需要官員恪守行政倫理;行政倫理,需要良心、厚道來支撐。認錯、糾錯,正是良心、厚道的體現。當然,為維護民眾對公平正義的信念,除了基本行政倫理教育,還必須通過健全行政問責機制,倒逼官員對權力的不當行使主動認錯、糾錯。
——資料來源:2010年1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
前沿論壇
復雜之年尤需多謀善斷
我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取得明顯成效、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總體形勢回升向好的情況下,度過了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2009年,迎來了2010年。新的一年可謂復雜之年: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同時顯現,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互為影響。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更加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多謀善斷,以有效應對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與挑戰。
多謀就是長于謀略、謀劃,做到謀全局、謀長遠,全面地謀、多方面地謀。謀全局,就是善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同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聯系:我國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向和事件會為世界所關注,許多世界性的問題也會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年多來我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證明,能否化危為機求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是否具有“謀全局”的意識和能力,身處“一域”而著眼全國、面向世界,深入把握國內國際因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做到統籌兼顧、趨利避害。謀長遠,就是把當前與長遠有機統一起來,不僅重視解決眼前問題,而且重視破解深層次難題,通過改革創新促進科學發展。全面地謀、多方面地謀,就是既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又帶動解決各種次要矛盾;既充分看到形勢向好的基本趨勢,又隨時準備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數;既堅定信心決心,又增強憂患意識,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把辦法研究得周到一些,多準備幾手。這樣,就能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中贏得主動。
善斷就是善于決策、決斷。對領導干部來說,越是形勢復雜多變,越需要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水平,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比較各種方案,取長補短,優中選優,以使決策符合客觀實際、反映群眾愿望,防止主觀性、隨意性。這就需要充分發揚民主,集中領導班子成員的智慧,發揮專家學者、咨詢研究機構的作用,廣泛聽取黨員群眾、基層干部的意見和建議,把決策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和群眾路線的基礎上,防止獨斷性、片面性。有的同志擔心,每次決策都這樣做,可能會影響效率,喪失機遇和主動權。事實并非如此。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個人“拍腦袋”決策帶來的往往是瞎折騰。只有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才有真正經得起檢驗的效率。做好了重大問題的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就能在情況發生急速變化時,按照議事規則和程序及時作出決斷,做到既不專斷又不寡斷。同時,健全重大決策的檢查、報告制度,也可以做到不當的趕快改、不完善的抓緊補充修正,從而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中,我們更加領會到科學發展觀的巨大威力,更加認清了貫徹落實中央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意義。在新的一年,要做到從容應對復雜形勢,取得改革發展穩定的新成效,最根本的是進一步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中央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只有這樣,才能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為人民、靠人民而謀而斷,遵循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規律而謀而斷,使多謀善斷成為順應國內外形勢新發展、人民群眾新期待、改革發展穩定新要求的有效方法,推動我們的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實現新發展。
——資料來源:2010年1月14日《人民日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