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集
政府的作為與人民的尊嚴感直接相關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話深深地撥動著13億中國人的心弦,也激起公眾對于政府工作更高的期待。
人民政府既要謀人民幸福,更要守人民尊嚴。政府把自己的神圣責任與人民的期待高度統一,必然能夠凝聚起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在科學執政、依法執政、民主執政中切實維護人民利益、保障人民尊嚴。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利益訴求多元,社會矛盾交織,人民群眾對政府的執政能力、協調能力要求更高,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期盼更加強烈。承擔起保護人民尊嚴的神圣職責,要求各級政府多從人民群眾的切實感受和所思所盼出發,提高發展經濟和服務人民的水平,從而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尊嚴感。
政府的作為與人民的尊嚴感直接相關。但從已經發生的一些現象不難看出,政府如果在執政過程中頻繁出現缺位、越位,甚至是亂作為的問題,人民的幸福感和尊嚴感就無法得到保障。因此,為了人民的尊嚴,政府要時刻規范自己的執政行為,做到親民、愛民、為民,在真心實意維護公共利益中保障人民的尊嚴。
政府要在模范遵守法律中維護人民的尊嚴。法律是調整政府與人民、人民與社會、群體與群體、個體與群體、個體與個體關系的最基本規范,法律
也是培育整個社會遵守秩序、崇尚文明的土壤。為了人民的尊嚴,政府必須做到依法行政,令行禁止,敬畏法律,在模范遵守法律中示范人民,在運用法律工具中保護人民,讓法律成為捍衛人民尊嚴的最有力武器。
人民有渠道分享民主、監督政府,事關當家做主的尊嚴。相對于人民的愿望而言,當前政府還需要千方百計拓寬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渠道,拓寬有效監督的渠道,拓寬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渠道。為了實現“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這份沉甸甸的承諾,我們堅定地相信,政府一定會更加勇于接受人民的批評和監督,進一步改進工作,從而撐起保護人民尊嚴的一片晴空。
——資料來源:2010年3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
干部論壇
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
溫家寶總理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和行政復議制度,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同時
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此言一出,人民大會堂內掌聲響起,政府的勇氣與群眾的期盼碰撞出閃亮的火花。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是打造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是受人民委托管理社會事務的公共機構,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對于政府的工作,人民理所當然享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人民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政府工作成效
的最高標準。政府的一切行為都在人民的眼皮底下,最有資格批評和監督政府的就是人民。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力度逐步加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務員隊伍素質不斷提高,但距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期盼還有差距。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公務員隊伍中,特權意識、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仍然嚴重,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費出國等不良風氣仍然存在,甚至一些違法占地等不作為和亂作為行為也時有發生,人民群眾意見很大。
政府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視問題,不敢接受群眾的監督和批評。一些地方和部門出了不光彩的負面事件,不但不及時向群眾公布真相,向群眾道歉,反而遮遮掩掩捂著蓋著。這種置群眾訴求于不顧的做法,嚴重損害了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不過,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隨著信息公開機制和新聞發布制度不斷健全,廣大群眾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地方和部門開始重視群眾訴求,更加及時回應群眾的質疑和呼聲。
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不能被動應付,而要積極主動地創造各種條件。政府要完善公開辦事制度、信息公開制度,政府做了什么要讓群眾知道,涉及公眾利益的決策要向群眾征求意見。同時,還要完善行政復議、行政審判等糾錯機制,讓政府的錯誤行為能得到及時糾正,群眾的利益得到及時維護。
批評推動進步,監督促進公平。政府積極創造條件接受批評和監督,群眾的心情會更加舒暢,工作會更加順利推進,社會會更加和諧穩定。
——資料來源:2010年3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
理論學習
理解“特色”要防止四個傾向
有同志問,為什么在中國和社會主義中間非得加特色兩個字?就叫中國社會主義不就得了嗎? 《北京日報》2月22日刊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秦宣的文章認為,加“特色”兩字源于我們近30年的表述。特色不同于特點,也不同于國情。因為特點也好,國情也罷,在價值判斷上,都是中性概念,好的壞的全在里面。比如中國的特點有資源很豐富但人均資源很少;國土面積大但有效使用的國土面積不足。然而,特色是對特點
和國情的超越。在價值判斷上,特色代表的是事物的特長和優勢。用哲學的語言說,特色代表的是事物的最優存在方式和最優演化方向。所以,我們簡單稱之為特色。
文章指出,在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我們必須反對四種認識上的傾向。第一,反對以中國特色來掩蓋中國的落后。不要一說這個地方怎么臟亂差啊,中國特色嘛。這個地方社會治安好像不好,中國特色嘛。用中國特色來掩蓋中國的落后,這是我們反對的,也是與中國特色本身的含義相違背的。第二,反對借中國特色而否定社會主義的傾向。有的人只講中國特色,不講或淡化社會主義,認為只要是我們搞的都對。第三,反對借社會主義而否定中國特色的傾向。有的同志總是用經典、原典的社會主義、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提出的一些設想來對照我們的現實,認為這不是社會主義,那也不是社會主義。第四,反對借中國特色而拒絕學習外國。有一種觀念認為,所謂中國特色應該就是中國獨有而其他國家沒有的。那會導致我們脫離世界,自我孤立起來,而且現在很難找到只有中國有而國外沒有的。
——資料來源:2010年3月5日《報刊文摘》
文化論壇
傳統文化的雙重效應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相對于西方文化而言,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性精神意向,主要是解決如何做人、如何做個有道德的人的問題。充實主體自我精神世界、完善主體自我人格境界、實現主體自我道德價值,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任務和核心內容。
在圍繞做人問題而展開的文化思考中,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從價值觀念上看,主要有人本主義的價值取向、群體本位的價值歸宿、尚中求和的價值選擇和道德至上的價值理想等。從思維方式上看,經驗綜合型的整體思維、超經驗與超邏輯的直覺思維、崇古唯圣的經學思維和返身而誠的內傾思維等是最為主要的。中國傳統文化正是通過這些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不斷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具有雙重性質,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就積極層面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人本主義價值取向,這正是發展現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群體本位的價值歸宿,強調“天下為公”、“立己達人”,有助于培養愛國為民的崇高情懷,扭轉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偏失;尚中求和的價值選擇,有助于消除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道德至上的價值理想,對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克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物質主義等不良傾向有積極意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思維,對于現代文明發展所需要的系統思維有一定的啟示和幫助;直覺思維蘊涵著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經學思維尊重傳統,造就了凝重的歷史意識;內傾思維可以促進人們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和觀照,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
就消極影響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主義價值取向,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心”,偏重人的存在意義,忽略了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群體本位的價值歸宿,容易導致對個體自由、自主性的扼殺;尚中求和的價值選擇,強調了對立面的統一與穩定,而忽略了矛盾的斗爭與轉化,從而束縛了主體競爭精神和進取意識的培養;道德至上的價值理想,忽略了人的全面發展,阻礙了人們對物質功利的合理追求。傳統文化中的整體思維帶有抽象性、模糊性,忽略了定量分析,束縛了實證分析思維方式的發展;直覺思維講求個體內在的心靈體驗,忽略了感性與理性思維的邏輯價值;經學思維在本質上是保守、封閉的,缺少懷疑和批判,束縛了人們創造精神的發展;內傾思維講求反觀自身,削弱了人們對自身以外世界問題的探索與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化進程具有雙重效應。我們需要發揮其積極價值,消除其不利影響,從而真正實現“古為今用”。為此,一方面,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事求是地對傳統文化進行歷史而具體的分析與梳理,從其歷史特殊意義中尋找當代價值;另一方面,在客觀、全面、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轉化,吸收其合乎時代要求的內容,以更好地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資料來源:2010年2月26日《人民日報》
反腐倡廉
“小兄弟”與“鐵籠子”
吉林省檢察院反貪局局長姜德志,近日在談到辦案經驗時說:“我工作幾十年,接觸大大小小貪官無數。我總結,往往檢舉得最主動的是情人,揭發得最堅決的是小兄弟。”好像是為了證實姜德志的經驗之談,沈陽市財政局原局長李經芳被判刑之后也深有體會地說:“總結來總結去總結出一句話,就是小兄弟把我送進了鐵籠子。”
當然,貪官入獄,自己濫用職權是首要原因,不能把罪責推給別人。但貪官們在位時,身邊的確會圍著一圈“小兄弟”,多為心術不正、趨炎附勢的小人,他們親熱地稱官員為“大哥”,極盡奉承諂媚之能事,其實是盯上官員手中的權力。他們爭先恐后地給貪官送錢送女人,而且信誓旦旦地保證,一旦出事了,就是“打死也不說”。所以,貪官們就放心大膽地照單全收,終日和“小兄弟”燈紅酒綠,沆瀣一氣。可沒想到,真的東窗事發后,咬得最致命,揭發得最堅決,提供證據最充分的恰恰是平時最鐵的“小兄弟”。
細想想也不奇怪,貪官和那些所謂“小兄弟”,本就是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利欲之徒,有好處時你好我好他也好,你用我的權,我收你的錢,看著比親兄弟還要親,穿一條褲子還嫌寬。可是,一到生死關頭,節骨眼上,大難來臨,為了撇清自己,為了爭取寬大,那還管什么“小兄弟”、“鐵姐們兒”,先救自己要緊。
人不可無友,但也不能亂交、濫交友,特別是那些手握重權的領導干部,交友尤其要慎之又慎。要少和那些別有用心的大款、老板拉拉扯扯。別看他成捆地往你家里送錢,瞄準的是你手里的印把子;別聽他跟你哥呀弟呀叫得怪熱乎,你受了多少賄,吃了幾回請,享受了幾次“一條龍”服務,人家那小本子上記得清清楚楚,一旦需要,隨時就會把你送進鐵籠子。
貪官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交友不慎,交友過濫。而我們有些領導干部卻不知接受教訓,反倒為自己交友廣、“小兄弟”多而自豪。其實,說穿了,人家都是沖著你頭上那頂官帽來的,說句不好聽的話,你那個位置上就是坐個傻子,也一樣會“高朋滿座,勝友如云”,圍著“小兄弟”一大群。可是你一下臺試試,立刻就會樹倒猢猻散,門前車馬稀。
李經芳等許多貪官已被“小兄弟”送進了“鐵籠子”,可是,時下仍有一些官員執迷不悟,還在和那些形形色色的“小兄弟”稱兄道弟,推杯換盞,打得火熱,感覺良好,說不定什么時候,他們就會被“小兄弟”送進“鐵籠子”,成為李經芳們的“籠友”。殷鑒不遠,千萬當心啊!
——資料來源:2010年3月3日《浙江日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