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避現象:公共部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在現代化與城市化的過程中,公共部門須配置若干公共設施以提升社會、文化、經濟等服務機能。但在公共設施的項目中有部分設施——諸如垃圾處理、火葬殯儀、核電化學工業等——既具有服務于廣大地區民眾,又可能對所在地生活環境、居民健康造成威脅,以致于所在地社區民眾普遍采取嫌惡或排斥的態度,不愿與其毗鄰,拒絕設置在他們居住地附近,這便產生了鄰避現象。
從傳統公共行政角度而言,公共部門往往把出現鄰避現象甚至沖突的原因歸咎于民眾的自私心態。卻忽略了鄰避設施設置導致環境沖突的本質,忽略設施本身造成的環境不正義。所以,如何使社區民眾的信念與價值達到平等互動,使鄰避設施的機能順利運作又不使某些社區淪為設施歧視的疑慮,就成為鄰避設施設置決策過程的關鍵所在。
未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程度不斷加深,鄰避現象將不再是個別地區的個案。如何合理設置鄰避設施,不把好事辦成壞事甚至釀成社會沖突,是我國公共部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總結發達國家和地區處理鄰避現象的實踐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考量。
一是公共部門在設置鄰避設施時應建立合理且符合環境正義精神的決策模式,尊重所有人群的環境自主權和平等權,使各階層民眾在政策制定中享有平等的參與權,消弭環境政策在程序上、地理上、以及社會上的不公平,對于因設置鄰避設施而受到影響的民眾要給予合理而充分的賠償及身心補救。
二是政府要充分吸納民意,引導公民參與,達到協商民主,做到科學決策。由于民意的參與而形成集體意識,產生向心力并強化認同,不管是對政策的支持或是減少政策執行的阻力都有幫助,甚至對于政策的合法性也有正面意義。
——資料來源:2010年3月5日《報刊文摘》
學習論壇
讓學習快樂起來
讓學習快樂起來,人們就會喜愛、向往學習,就能積極參與學習。實踐證明,讓學習快樂起來,是激發人們學習動力的重要手段。
如何讓學習快樂起來?儒家經典《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說得很明白:“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這就啟示我們,學習的快樂在于“學”,更在于“習”。這里所謂的“習”,是練習、實踐、運用的意思。《說文•習部》中指出:“習,數飛也。”“數飛”,就是禽鳥練習飛翔,其引申義為人們進行實踐和演練。在孔子那個時代,教學內容有許多都是具有實習性的。譬如,禮、樂、射、御、書、數中的許多內容,要靠書本、靠口授,更要靠演練、靠實習。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進一步解釋道:“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那么,“習”又為什么能給人帶來快樂呢?
“習”能滿足人們對真理的渴望。追求真理是人類的天性。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過程,既充滿了艱辛,又充滿了樂趣。要掌握真理,既離不開“本本”,更離不開親身實踐即“習”。正如古語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以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只學不習,幾同沒學;學而時習,才見功效。也就是說,人們只有通過反復練習、不斷實踐,才能真正掌握有關的知識與技能,使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實踐智慧,使別人
的經驗或教訓變為自己的財富。相反,如果只學不習,即便“皓首窮經”,很可能也只是一個“書奴”,無法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
“習”能滿足人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新鮮有趣、引人入勝的事物能調動人的情緒,讓人樂而忘返。而“習”正具備了這樣的特點。“習”充滿了探索和創新:在“習”的過程中,可見的不可見的、可測的不可測的東西都能讓人感到新奇、驚奇、奇妙,進而引發探求的興趣;出現新情況、遇到新問題,就有可能激發新思路、取得新成果,使人不由得生出實習無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樂。
“習”能使人們體驗到運用的樂趣。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運用所學的知識成功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樂趣是單純學習書本知識很難體會得到的。只有在“習”的過程中,人們才能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一步步攀上知識的高坡、事業的高峰,從而獲得“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情懷、喜悅心情。
學習的快樂在于“習”,而“習”在于“時”。“時”的含義有三:一是按時,即制定明確的學習時間表,留出專門的學習時間,按時間表學習。二是時時,即堅持不懈、日積月累。“習”貴有恒,有恒心恒行者,方能有所成就、有所作為。三是偕時,即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新方法,不斷開拓新境界,從而不斷獲得新的快樂。
——資料來源:2010年2月24日《人民日報》
他山之石
把握機遇速轉型搭上快車成強國
在過去的兩百多年里,伴隨科技進步,英國、美國、日本先后在三次產業革命浪潮中迅速轉型、崛起,成為傲視全球的經濟強國。如今,全球將徹底擺脫經濟危機影響的希望寄予以新能源為代表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如何把握契機,搭上轉型的快車,讓我們一起來追溯歷史,重溫成功者走過的軌跡。
英國:蒸汽機時代迅速崛起
英國科學博物館,13架大型蒸汽機矗立于大廳中央,那通體散發著的金屬幽光,似乎在默默述說著英國的光榮與夢想。
18世紀中葉,瓦特蒸汽機問世,成功解決了工業化發展中的動力問題,成為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動機,第一次產業革命由此發端。而英國也率先從工場手工業跨進了工業化時代。
1785年,第一家使用蒸汽機的紡紗廠建成后,英國很快嘗到新技術的巨大甜頭。緊隨其后,一座座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廠房在英國拔地而起,高聳的煙囪噴出巨大的煙霧,龐大的機器發出隆隆的轟鳴。在滾滾的蒸汽中,棉紡業、毛紡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甚至陶瓷業,各行各業的產業規模均成倍擴大。有數據顯示,從1766年到1789年的20多年間,英國紡織品產量增加了5倍。
大工業的發展一方面積累了大量資金,一方面對運輸業提出了迫切要求。于是,蒸汽機車、蒸汽輪船這些前所未有的運載工具應運而生。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森發明蒸汽機車,到1844年,英國鐵路總里程已長達3700公里。
蒸汽機在火車機車和輪船上的應用,不僅大幅提高了貨運速度和數量,降低了成本,更在時間、空間和商品化的概念上引起了一場革命,極大地擴大了世界貿易版圖。蒸汽機的發明和利用使英國在與其他國家的競賽中一騎絕塵,奠定了其在工業化時代的主導地位。
雖然蒸汽機早就在發電機和電子計算機的沖擊下歸隱江湖,“日不落帝國”也早已在新興勢力的挑戰下分崩離析,但今天的英國人,并沒有面對帝國的夕陽發出嘆息。除了在博物館,蒸汽機也無人提及。如今,人們熱議的都是低碳技術,曾經輝煌過的英國人已把眼光瞄準了第四次產業革命的高峰。
美國:創新奠定超級大國基礎
在鄰近白宮的美國歷史博物館,非常顯著的展位上擺放著一盞白熾燈。在1869年至1910年間,僅正式以愛迪生名義登記的發明就有1300多種。
而在其他領域,科技創新也方興未艾。1875年,貝爾發明了世界第一部電話機;1893年,福特制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汽車;1903年,萊特兄弟研制的人類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
發電機引領的第二次產業革命的高潮出現在美國。電燈的發明和電力系統的應用極大推進了生產力發展,使美國率先進入電氣時代。
這些開創性的發明,一方面標志著世界科學技術中心由歐洲轉向美國,一方面極大推動了美國經濟發展。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使美國從一個新大陸的農業國迅速轉型為新興工業國,并最終成為一個世界超級大國。
按經濟學家的分析,19世紀末,美國在經濟總量上已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二戰結束后,已占據世界超級大國地位的美國在科技創新上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二戰中原子彈的使用以及二戰后氫彈的試驗成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核國家;軍轉民的結果,則開創了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新階段,并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清潔而穩定的電源;航天和空間技術的突飛猛進,也為氣象、通訊、導航等多個領域帶來革命性突破。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從上世紀50年代蘭德公司開始生產商用電子計算機,到70年代計算機開始普及到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勞動生產率被極大提升,工業生產進入信息化時代;而上世紀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更使互聯網迅速得到普及,也使美國經濟走出衰退,步入新的歷史階段。
奧巴馬政府上臺后,以應對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契機,著眼長遠,又提出了打造“巖上之屋”的全新概念,推出了醫療、金融監管、新能源等領域的一系列改革。政府的目標是,重鑄基礎,推動經濟轉型,開啟新能源和綠色經濟的新時代。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美國過去一百多年的歷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美國大國地位的奠定是一個綜合過程,科技創新的作用絕對不能低估,但美國在經濟、金融領域持續不斷的創新等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美國一直穩坐世界超級大國寶座,也使美國經濟雖歷經挫折,但都能迅速復蘇并繼續發展。
日本:科技助經濟騰飛
二戰結束時,日本國內可謂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甚至國家機器和各種管理機制也是千瘡百孔、岌岌可危。而日本能夠從一片廢墟中迅速恢復,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這其中雖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必須承認,科學技術的巨大推動作用功不可沒。
提高競爭力,關鍵在人才。教育的發展為日本科學技術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日本在二戰后首先就大力發展教育。1947年,日本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政府一方面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以上;一方面,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教育事業。1975年,日本頒布《私立學校法》,如今私立學校在日本已占據半壁江山。2006年,日本已經進入大學“全入”時代,只要有上大學的愿望并繳納費用,高中畢業生都可以上大學。
創造性模仿,超越性改進。在經濟的恢復發展方面日本首先實行的是“加工貿易立國”的戰略。1950年至1975年間,通過購買專利,日本共引進25777項技術,吸收了全世界用半個世紀開發的全部先進技術。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改進,日本形成了“一號機進口,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的產業發展路線。通過引進、模仿和超越,日本產業發展了,貿易擴大了,經濟騰飛了。1955年,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尚不到美國的十四分之一;到1966年,日本就已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上世紀80年代,日本已確立了在家電、電機和汽車三大產業上的貿易優勢。
隨著國力大幅增強,日本開始了從“加工貿易立國”向“科學技術立國”的戰略轉型,強調獨創和領先。《推進創造性科學技術的制度》規劃及《科學技術基本法》先后頒布實施,科研投入不斷加大,從1996年至2006年,政府共投入科研經費41萬億日元,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僅次于美國。在機器人技術、環境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信息產業技術等領域均有保持世界領先水平的項目和成果。
循環型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日本一直重視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上世紀90年代,日本因泡沫經濟破滅經歷了“失去的十年”,但強大的科技實力推動了日本經濟的轉型,在發展循環型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很大成績。在全世界都在熱議低碳、綠色經濟,希望進行經濟轉型時,日本可以說已先行一步,其已經和正在形成的核心技術優勢,將會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資料來源: 2010年3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