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來豐富民主意涵
一提到民主,人們往往想到多黨政治、自由競選、輿論開放、軍隊國家化、分權制衡等。從當下中國的實際情況看,這種版本的解讀會因為難以達成政治共識而制約中國民主化的積極探索。因此,如何化解或避開這些約束性障礙,開發民主建設的新領域,從而為推動中國民主進程尋找可行的路徑,這是當前中國政治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民主意味著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歸根到底在于保證公民表達和參與的制度供給。所以,所謂的民主化建設,其核心就是不斷提高制度供給水平,以保障公民擁有并能夠實現表達和參與的機會。因此,民主在今天其實就意味著一種公共事務公共治理的方式(也即“民主治理”)。民主作為一個復合概念說明,民主建設有著多項任務和多重路徑,你可以不搞全民公議、公投、公選、公決和公審(事實上那也未必是一種“善治”的形式),但你必須提供足夠的公民表達和參與的渠道;你可以不搞美國式的“三權分立”,但你必須建立約束政府、制約權力的有效機制。
之前,中國政治不以彰顯“公共性”為特征,少有“公共決策”、“公共管理”和“公共預算”等概念,多的是“家天下”觀念下的“國家決策”、“國家管理”和“國家預算”這樣的概念。“政府主導+全能主義”集中概括了這一特性。這種特征在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社會利益走向多元化、民眾的獨立自主意識被普遍激發的今天,因民眾表達和參與制度供給不足而越來越變成了“短板”。因此,中國的民主建設說到底就是要走出公共性匱乏的困境,為民眾表達和參與訴求提供制度供給,真正實現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天下為公”的理想目標。
基于以上對于中國民主化建設的理解,可以進一步明確對于執政者的要求,通俗地講,就是改變“為民作主”的做法,創造和維護一種“公共平臺”支持民眾表達訴求互相博弈,從中發現公共利益。這樣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全能主義管理所遭遇的困境,而且可以極大地開發制度合法性的資源,改善管理績效。具體而言,民主建設意味著提供民眾表達和參與的制度渠道,這些制度同時滿足了社會管理的功能,具有改善治理效果的作用。特別是在當前中國的情況下,它因為創造了糾偏機制(克服政策和制度“偏離軌道”的傾向)、平衡機制(抑制社會貧富極化、避免政府被利益集團所“俘獲”、克服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官員激勵和問責機制(堵塞政治體系中官員“搭便車”的漏洞)、腐敗治理機制(利用體制外的資源達到“治官”、“治政”的效果)等而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
社會開放和民智開啟之后,民意要表達,公民要參與,這是大勢所趨。面對民主趨勢,可行的辦法就是疏通民意管道,提高制度供給水平。因此,民主化與其說是設計出來的,毋寧說是應對出來的。換句話說,“民主模式”的不同版本,不過是不同國家針對民眾的參與要求一步一步應對的結果。客觀地說,中國政府和執政黨在應對民意,實現政治的“公共性”方面才剛剛起步,所以,所謂“中國式民主”的說法,并不表明中國已經具有了另一種定型的民主版本的現實性,充其量僅僅意味著中國政府旨在化解大眾參與壓力,進而實現“民主治理”目標方面的可能性。不墨守成規,不刻意追求與別人的不同,以務實態度為原則,以現實問題為出發,以改善治理為導向,以制度建設為內容,用改革創新來豐富民主之意涵,這恐怕是中國民主建設的唯一出路。 ——資料來源:《人民論壇》2010年9月(上)
當“好萊塢”標志遭遇開發商時
洛杉磯市政府籌措到1250萬美元資金,可以買下周邊土地的所有權,當地著名地——“好萊塢”(HOLLYWOOD)標志景觀得以保留。洛杉磯政府之所以籌集巨款買下“好萊塢”標志周邊的土地,是因為擁有該土地的開發商計劃在這里建設山頂豪宅,當地政府和民眾認為在著名地標旁大興土木會破壞景觀。
來自大洋彼岸的這一消息給我們帶來許多的聯想。
其一,洛杉磯市政府站在公共利益一邊。60多年來,由于這里美國電影產業的興起,好萊塢標志已成為世界電影之都的象征。正如當年的好萊塢明星、加州州長施瓦辛格所言,“好萊塢”標志是“夢想、機遇和希望的象征”。不僅如此,好萊塢電影所占據的國際市場還給美國帶來了巨額的商業利益,并且成為美國向世界各國輸出其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因此,“好萊塢”標志不只是歸屬于好萊塢商會的財產(這一標志已經成為洛杉磯市著名的景觀,它的圖案被印在紀念帽、襯衫、杯子以及其他一些小裝飾品上,每年帶來千萬美元的收入),而且具有某種“公共利益”成分。所以當開發商計劃在其周邊建設山頂豪宅時,遭到了民眾的強烈反對。一邊是開發商的利益,一邊是“公共利益”,政府該站在哪一邊?在這一事件中,人們看到,洛杉磯政府并沒有站在開發商一邊,而是站在了“公共利益”一邊,與民眾一起保護“好萊塢”標志,政府在這里扮演著公共利益維護者的角色,而不是開發商利益的代言人。
其二,洛杉磯市政府采取的手段是購買土地,而不是強制征收。美國也有財產征收制度,政府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擁有強制取得私有財產,將其轉作公共使用的固有權力。但是在素有重視私權、防范政府權力傳統的美國,政府的此項權力是受到憲法及其他法律的嚴格限制的。美國憲法第5條修正案規定:“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凡私有財產,未有公平補償,不得收為公用。”憲法第14條修正案規定:“無論何州,不得制定或施行剝奪合眾國公民之特權或特點的法律;亦不得未經正當法律手續前使任何人喪失其生命、自由或財產,并不得不予該州管轄區內之任何人以法律上的同等保護。”
顯然洛杉磯市政府沒有采取無視土地所有權人是否愿意讓出土地的強制性手段,而是與土地所有權人進行談判,最終達成了以1250萬美元購買“好萊塢”標志周邊138英畝土地的協議。這樣,既達到了保護“好萊塢”標志的目的,土地所有人的利益也得到了公平的補償,充分彰顯了美國憲法對私人財產的保護。這是一種“兩全其美”的做法。
其三,洛杉磯市政府沒有謀取“私利”。洛杉磯市政府通過“公共土地信托基金會”積極籌措資金,買下周邊的土地,開辟為公園,這既保護了“好萊塢”標志,也為當地市民和游客增加了一個休閑游玩的好去處,滿足了社會公眾的需要。
其四,洛杉磯市政府的“文物”保護意識。矗立在洛杉磯市以北山頂上的“好萊塢”是好萊塢這個世界電影之都的標志,更是洛杉磯市著名的景觀,至少可以成為未來的“文物”。
由于國情不同,大洋彼岸的所作所為未必都值得我們效仿,否則即有“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之嫌。然而,在涉及公共利益、私人權利等問題時,政府應采取怎樣的行動,什么是該做的,什么又是不該做的,應該有個基本的尺度。相信這則來自大洋彼岸的洛杉磯市政府保護“好萊塢”標志的報道,會給我們的地方政府以必要的啟示。
——資料來源:2010年9月20日《學習時報》
如何認識創業型經濟
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面對世界經濟的調整,要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此,一些學者提出要大力發展創業型經濟,使其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那么,什么是創業型經濟?發展創業型經濟有何意義?應該怎樣發展創業型經濟?
創業型經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德魯克在1985年提出來的。他認為,創業型經濟主要是指以大量新創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為支撐的經濟形態。在他看來,實現經濟體系從“管理型經濟”向“創業型經濟”的轉型,是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此后,許多學者對創業型經濟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有的學者經過研究證明,那些擁有較多中小企業和創業活動的國家具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和較低的失業率,反之則具有較低的經濟增長率和較高的失業率。有的學者甚至提出,創業型經濟是“打贏21世紀全球經濟戰爭的關鍵”。不過,目前對于什么是創業型經濟還沒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認識。概括地說,創業型經濟是以創新和創業為基礎的一種經濟形態,它更關注擁有某項知識的個人通過創業活動實現知識外溢,促進經濟發展。
當前,我國發展創業型經濟主要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創業是創業型經濟的核心內容,而創業是一種積極的就業。創業者通過“自謀職位”和“自我雇傭”實現就業,是對傳統的通過“存在職位”和“他人雇傭”實現就業的突破。同時,一人創業往往可以帶動多人就業。因此,發展創業型經濟可以極大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二是有利于調整經濟結構。經濟結構不合理,一個重要根源就是資源的非均衡配置。創業是將不同資源加以整合、開發利用并創造價值的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業者往往能夠敏銳地發現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失誤”。只要那些新創立的企業能夠生存和發展,就說明存在相應的市場需求,其對資源的整合、配置是合理的,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而如果新創立的企業倒閉,則表明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沒有或者不適應市場需求,其對資源的整合、配置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說,創業型經濟通過大量中小企業的創立和倒閉,發現了更多的市場機會,加速了產品和服務的升級換代,更好地實現了市場供求平衡。而這種市場供求平衡的自發調整力量會促進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進而優化經濟結構。而且,由于驅動創業型經濟發展的主要是知識和技術創新,所以它能夠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降低經濟發展對物質生產要素的依賴,從而推動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我國發展創業型經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從實際情況看,應優先抓好兩項工作。一是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創業主體。沒有創業主體,發展創業型經濟就無從談起。應通過創業教育,培養人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營造一種尊重創業、鼓勵創新、允許冒險、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調動人們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為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受客觀條件的限制,目前一般創業者很難從銀行獲得商業貸款,爭取風險投資也絕非易事,依靠親朋好友的支持又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因此,應制定相應的政策,為創業者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資料來源:2010年8月30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