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竹三與出席開展儀式的部分領導合影
游客參觀
國畫之大道要歸結到個人修養和品性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書畫藝術形成三大板塊,即傳統水墨、實驗水墨、抽象水墨;傳統書法、藝術書法、現代書法。傳統的繪畫講究境界與格調,講究內美。美術作品是人品、風范的體現,又是思想與人格的表現。鄭竹三指出,這便是他的文化價值之觀念。中國畫傳承了千余年,文人畫的成熟也有八百余年。“我們這一代又生活在幾十年較祥和的年代,又遇上改革開放、經濟繁榮;中國畫隨時代經歷了探索研究借鑒西方等藝術因素,終究有了一些新的美學和風范。但在書法基礎和畫界先賢比起來,人文修養方面顯得太薄弱,太元氣不足。”他說道,國畫之大道要歸結到個人修養和品性。
鄭竹三畫花卉,追溯《文心雕龍》中之“風骨”,經過長期之筆墨磨礪,慎思之思想,他自言,能以神而寓形地勾勒出形象以外的大象,進入一個承傳統而揚傳統、又創新傳統的自我風格。鄭竹三先生倡導古今同構、科藝同構、亦中“西”同構的全新藝術。這個藝術風范,最有風骨。乃是畫在畫外,詩在詩外的學術人文、涵養德性,又獨辟新界的傳統文化性與時代超越性的雙馨藝術。
“歷史是積累的人文,書畫也是積累的藝術。一個成功的書畫家當是多元藝術的觸角者與探索者,這便是畫外之功的積累。”鄭竹三笑稱自己是先進理念的探索者,除用繪畫表述現代科學文化思想外,還寫文著書表情達意。據記者了解,他的美學評論引經據典,精辟厚實,見解獨特,切中要害,尤其注重宣揚江浙一帶的藝術風范,并想方設法為近代中國畫史釋義。他的《談藝十則》、《畫學一經》等美術評論集,對金華的書畫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鄭竹三坦言,這次帶了93件作品展出,希望能與婺城書畫家們互磋技藝,共同提高。他說,“婺州養育了貫休、李漁、倪仁吉、黃賓虹、應均、吳茀之等大家,堪稱書畫之鄉。南山桃花源(傳陶淵明晚年隱居之地),北山大仙景(赤松黃大仙得道之處),成為文人、書畫家養氣真源之地。”歷來婺城人文資源深厚,書畫創作緊緊連接著傳統文脈的主線,尊崇國學,心系民族,堅持國粹。此次回故里舉辦書畫展,除機緣之外更主要的目的是,有責任有義務為金華的美術界提出一個新課題,帶來一種新的啟示。激發書畫家們就如何保護弘揚傳統,并在傳統上創新做一番探究。同時,鄭竹三表示,婺城區此次舉辦桂花節是一條文化產業的康莊大道,也是多維樣式乃至楷模。當以歌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