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力為婺城大地插上騰飛的翅膀
——婺城區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紀實



婺城區位于浙江省中部偏西,地處金衢盆地腹部,歷來有“四省通衢”之稱,是浙江陸路交通樞紐。宋李清照《題八詠樓》詩云:“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便是古代金華的繁華寫照。
婺城電網區域地理位置突出,承擔著婺城區9鄉9鎮9街道644個行政村32.96萬電力客戶的供用電服務,供電面積達1388平方公里,轄區共有500千伏變電所1座,220千伏變電所3座,110千伏變電所12座,35千伏變電所4座;供電范圍內10千伏電力線路194條2145.02千米,農村公用變1256臺,農村低壓線路1268.958千米,低壓戶聯線總長4321.87千米。
建設新農村,電力需先行。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造福百姓的一項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婺城區在新農村電氣化建設進程中,實現政府發動、鄉鎮主動、電力推動、百姓互動,加快了農民奔小康的進程。據悉,婺城供電局于2006年啟動了該項建設工程,于2008年加大了建設與改造力度,并將2009年確定為新農村電氣化全面建設年,三年共投入資金3.10億元。截至2010年9月,婺城區已建成227個A類和37個B類共264個新農村電氣化村;建成11個A類和2個B類共13個新農村電氣化鄉鎮。
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婺城區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任重道遠。三年來的建設與改造,使婺城電網的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新電力為婺城大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統一認識,加強領導
為大力營造和諧的農村供用電環境,確保農村電氣化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婺城區委、區政府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把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工作作為服務于全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來抓,并專門成立了由區經貿局、農辦和供電局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婺城區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領導小組辦公室”。三年來,相關部門分工協作,密切配合,每年召開一次婺城區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工作會議和區電氣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在此基礎上,全區27個鄉鎮(街道)相繼成立了以鄉鎮領導為組長的新農村電氣化領導小組,召開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動員會,將創建工作作為區政府的實事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將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指標作為婺城區人民代表大會承諾的工作目標,層層簽訂創建工作責任書,將責任分解到各個鄉鎮、街道以及各個部門,確保了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的推進力度和工作成效。2009年,婺城區政府和供電局聯合開展了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勞動競賽活動,并確定以年度為單位由供電局對各鄉鎮電網建設工作進行考核。通過三年的建設,形成了一套區、鄉、村三級的日常管理和協調機制。
三年來,區政府在新農村電氣化創建這項“民生”工程中創造了許多好經驗。例如安排專項資金對困難農戶更換末級剩余電流動作保護器進行財政補助;組織廣電、電信等部門召開現場會;開展了安全教育“百場電影”下鄉活動;通過驗收的新農村電氣化村設立村務電工等等。
科學規劃,穩步推進
堅持按照“科學合理、適度超前”的原則,做好新農村電氣化建設規劃工作,把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納入區經濟發展規則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科學做好大電網發展規劃,合理安排電網建設項目;與“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相結合,做好村級電網規劃,在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中,同“路面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家庭美化,環境優化”相配套,合理布局低壓電網,注重工程施工工藝,追求環境美觀協調。在電氣化工程推進過程中,堅持“統籌兼顧,分步實施”的原則。一是與電網薄弱村改造相結合;二是與農電管理相結合;三是始終堅持安全第一,正確處理安全與進度的關系,開展春秋、冬季的安全大檢查和“迎峰度夏”安全活動,切實把新農村電氣化工程打造成一個“平安工程”。2010年1至9月份安全稽查面達277個,參加人數達900余人次,形成稽查報告81份,已連續五年未發生農村觸電死亡事故。
規范管理,創新創效
婺城區以金華市本級“十一五”電網發展規劃為指導,提出新農村改造遵循“規劃先行”原則,制訂農村臺區近、遠期供用電目標編制,改造中設備規格適當超前,確保今后5到10年電網不需重復建設。電力部門印發了《婺城供電局配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管理辦法》,出臺了《婺城供電局農村臺區供電規劃編制意見》、《婺城供電局低壓配網改造裝置要求》和《婺城供電局農村低壓臺區改造工程管理辦法》。在工程管理上,成立工程稽查組,不定期開展工程質量中間檢查和竣工檢驗。組織召開配網建設與改造工程管理現場會、工程分析會和定期召開項目協調會。組織參觀學習改造較好村的低壓電網改造施工工藝和現場管理經驗,使各單位、各部門對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有新啟發和新認識。
為提高農網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規范裝置標準,合理控制造價,建設新型農網,在電氣化過程中積極采用成熟適用、節能環保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和新工藝,廣泛應用典型設計,全面推行標準化作業。積極采用S14型變壓器、自動控制無功補償裝置等節能降耗、環保的新技術、新裝備。通過應用平行集束電纜、電纜線、非金屬計量箱,增加電壓監測布點等技術,改善了電壓質量,提高了供電可靠性。另外,自行研發建成基于HFC網絡的智能電能信息管理系統,實現遠程集抄及停送電功能。
深化建設,成效顯著
農網“卡脖子”得到緩解,用電需求基本滿足。開展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之前,婺城區農網卡脖子、低電壓問題比較突出。據統計,264個新農村電氣化村月用電量從創建前的人均23千瓦時提高到55千瓦時,增長1.39倍,為“家電下鄉”提供了良好的電力保障。
電壓正常線損降低,農村用電安全性提高。新農村電氣化建設,遵循“短半徑、密布點、小容量”的原則。通過改造,配變臺區布局合理,導線線徑加粗、供電半徑減小,避免了迂回供電。供電可靠率(RS3)、D類電壓合格率分別由2006年的99.7882%、97.95%提高到2010年9月的99.9740%、98.59% ,綜合線損率、低壓線損率分別由2006年的4.65% 、7.35% ,降低到2010年1-9月實績為1.75% 、5.65% 。
農電服務得到改善,農民用電更加方便。在新農村電氣化建設過程中,電力部門堅持以建設促服務,在服務上下功夫。實行三個“十條”服務承諾制,積極推行服務標準和文明用語,推廣親情服務,開展“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等一系列安全用電知識宣傳活動;在電力營業廳開通現金繳費和開通支付寶電費繳費業務,推出24小時自動繳費系統,舉辦“辦理銀行代扣贏取千元家電大獎”等多種活動,積極開展“群眾滿意基層站所”創建工作。婺城供電局的“電力·茶花服務隊”,榮獲2009年省電力公司服務品牌“三十佳”榮譽稱號,電力營業廳相繼榮獲省電力公司群眾滿意基層站所和省政府群眾滿意基層站所、全省青年文明號、省電力公司巾幗文明示范崗、省級標桿班組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