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服務 聽聲音 解難題
——白龍橋鎮干部走訪轄區企業側記
白龍橋鎮是婺城區的工業大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占了全區的三分之一。“工業強鎮”是該鎮黨委、政府多年來堅持的戰略。去年以來,白龍橋鎮開展了“千名干部進企業、千方百計解難題”活動,落實一企一干部制度,班子成員帶頭走訪調研,摸清企業生產經營現狀,成立企業幫扶小組,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今年,活動繼續展開,鎮干部下基層“送服務、聽聲音、解難題”。
3月8日下午,記者跟隨白龍橋鎮工辦、安全辦的人員一同走訪了該鎮洞溪工業園區內的三家重點企業,將“2010年度重點骨干工業企業”的獎牌送到企業,并與企業負責人座談,了解企業現狀、發展形勢,聽聽企業的管理之道,以及企業生產和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同時,將“重視企業安全”的聲音帶給企業主。
企業一:金華新華齒輪有限公司——精益管理提效率
新華齒輪于2001年6月在洞溪工業園區內落地,優美、整潔的環境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企業產品1/3是出口,國外對環境的標準非常高,我們這方面做得還是很規范的。”公司總經理吳新華介紹起了目前的經營狀況,企業這幾年的效益都還不錯,每年都在提高,去年企業工業產值5000多萬元,今年產值預計能提高20%~30%。“企業在發展,但是土地成了發展的瓶頸。”
在與企業負責人聊天的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發現,雖然目前土地制約企業發展,但企業還是能積極通過其他方式出效益。“目前市場競爭激烈,原材料、人工成本都在漲,加上很多企業出現了用工荒現象,我們今年重點將從管理上要效益,將通過一年左右時間導入日本豐田公司的‘精益化’管理模式。”吳新華告訴我們,精益化管理模式實施以后,把幾臺機器組成一個群組,只要一個操作工通過欽按紐就能完成各項操作,對普通工人的技術要求比較低,不過對管理人員要求就會相對提高,企業重點培養精益化管理所需要的人才就行了,該模式既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有效解決用工荒的難題,增強企業競爭力。吳新華表示,做企業壓力也很大,不進則退。
企業二:金華金龍工具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出效益
來到金龍工具的門口,一塊醒目的招工牌掛在門口,“包食宿,工資上漲10%~15%”。“目前人員缺口在20到30人左右。”公司總經理王宙榮告訴記者,公司去年產值在六、七千萬元,正常的話需要150人左右。
據了解,公司創建于1995年,專業生產工具箱、工作臺、服務車、手推車、旅游桌、鋸馬等工具產品。公司現有標準化廠房2萬平米,200多臺先進機械設備。產品全部出口,通過幾年的不斷努力,產品產量、品種、質量不斷提高,部分產品通過GS國際認證,遠銷德國、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國。“企業有自己的研發人員,已經研發了專利產品10多種。”王宙榮告訴我們,企業必須不斷研發,創新,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接下去,企業準備向更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轉型。
企業三:金華東聯汽車變速箱廠——轉型升級快發展
東聯汽車是白龍橋鎮的納稅大戶,去年產值突破1個多億,上繳稅收2000多萬元。來到企業大門口,就能看見里面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我們正月初三就開工了,訂單很多來不及做,企業工人全部回來了。”企業負責人趙志銘說。不過除了工廠的忙碌外,我們還能看到廠區內的擁擠和廠內道路上黑漆漆的油污。“我們也很想把企業的環境重新整頓下,建起好的企業形象。”趙志銘感嘆到,土地是他們目前最大的困難了。“企業這兩年在飛速發展,但是廠房是租用的,不能大面積進行改造。”
據介紹,該企業以前為汽車變速箱提供齒輪配套,這幾年該行業競爭比較激烈,加上汽車行業的飽和,2008年企業轉型做工程配件,為挖掘機、鏟車等大型機械設備配套,并成為國內柳工集團等很多上市公司的定點加工商。一方面轉型,另一方面企業注重技術投入,每年的設備投入都在2000萬元左右,去年投入3000多萬元引進了14臺國內最先進的模齒機。“本來這些機器需要在恒溫室里工作,但是因為廠區有限,我們只能把它們跟普通機器擠在一起,并為每臺機器單獨配置空調。今年我們還有4臺機器要進來。”
記者看到,不僅是機器沒空間擺放,有些已經通過在空地上搭臨時雨棚的方式進行擺放,就連企業老板的辦公室都是非常的擁擠,15平方米的房間擺著兩張普通大小的辦公桌,一排沙發和茶幾占去了大半的空間。“我們有資金改造,但是沒地方改造。”趙志銘無奈地告訴記者,去年底的大雪把雨棚給壓塌了,他們只能搭起油布讓工人生產。
鎮工辦負責人表示,將會把企業的聲音帶回去,通過與上級政府、相關部門協商,努力幫助企業解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