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至4月1日,浙江在線支站會議暨中華文化游·全省網媒雙龍行啟動儀式在婺城隆重舉行。全省40多家網絡新聞媒體老總和采編100多人齊聚婺城,參加浙江在線支站會議。會后,雙龍風景區組織與會的各位媒體朋友共赴雙龍風景區采風,游覽了雙龍洞、冰壺洞、黃大仙祖宮等景點,參加了黃大仙祈福法會,體驗了雙龍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積淀。
春天是萬物復蘇、百花競放、生機盎然的季節,也是雙龍風景區最能顯盡其自身魅力的季節。游客們頭頂藍藍的天,腳踩軟軟的地,看著蝴蝶紛飛、蜜蜂忙碌,禁不住拍照留念。沿山公路邊滿是燦爛的油菜花,爬過坡,蹚過水,在山清水碧間把春的熱鬧從田間一下子就拉入了人的心底。那滿目的金黃色的油菜花幽香撲鼻,仿佛體會到瀲滟逼人的青春時光。
游客們首先來到了黃大仙祖宮,此處風景秀麗,位于鹿田湖東側,坐北朝南,倚山望湖,云山霧海,蔚為壯觀,別有一番道教特有的神秘氣氛。整個祖宮呈七迸階布局,從南向北依次為石照壁、石牌樓、靈官殿、鐘樓、祭壇、鼓樓、大殿、三清殿、祈仙殿等。照壁對面的石牌樓全部用石板砌成,結構精巧,錯落有致,祭壇是祖宮內宗教法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據說祭壇還有個非常神秘有趣的現象,每當游客站到壇中央魚形太極圖的中心喊一聲,就能聽到四面傳來較大的回音,人猶如站在谷底。殿內的黃大仙神像座壇高1.668米,像高5米,整個神像由香樟精心雕刻彩繪而成,散發出陣陣清香。神像坐姿神態安詳。自然、傳神,體現了木雕傳統工藝之絕之妙。大殿左右兩壁仿青銅的根木浮雕展現了1700年前流傳至今并不斷創新的有關黃大升仙的傳說,從出生到得道成仙再到香港顯靈,分別為“玉帝賜胎,初平牧羊、叱石成羊、贈桃度仙、大仙行道”等故事。刻工精細樸實,清幽素雅。
相傳黃大仙擅長煉丹和醫術,得道之后在民間懲惡除奸,勸善揚善,贈醫施藥,有求必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后人為紀念大仙的“普濟勸善、有求必應”,在黃大仙羽化之地——金華北山“洞天福地——雙龍洞”左側建立起金華觀。這就是最早的黃大仙廟。對于金華人而言,雖然深受外界文化的影響,但也有其別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所謂“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金華人,從古至今,上至達官貴人、鄉紳土豪,下至黎民百姓、販夫走卒,還有歷代文人墨客,都對黃大仙懷有崇高的敬意。至此,黃大仙精神深深扎根民間。人們來逛廟會,主要還是希望祈禱平安順利。這時,道教會有專門的祈福法事,這一般在農歷的初一、十五以及春節時期的初一、二、三及中間的神誕日進行,為信眾來祈福。像春節時,比較主要的祈福一般是在正月初一、二、三,初五接財神時,此外,初七人日時,也會為犯太歲的人做法事,以祈求全年的平安。
在金華人看來,新年的第一爐也就是頭炷香功德最大,可以獲福最多。所以,很多金華人都會在新年里趕到黃大仙祖宮爭燒頭炷香。燒頭炷香的時間在凌晨,但為了爭先,許多信徒在午夜以前就已經等待。因此,每年的除夕夜,黃大仙祖宮都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為了迎接來自遠方的貴客,當天祖宮還開展了祭祀祈福迎祥大典。問道而來的信眾更是擠滿了整個祖宮,大家都只能緊挨著聚成一團,淹沒在人海中。道教法事的一般程序包括開壇、裝香、唱韻等,需要使用到鼓、鐺、鐃、鈸和手鈴等樂器。眾人凝神靜氣地觀看著,生怕一句嘈雜的聲響褻瀆了這肅穆的氛圍。
從古到今,黃大仙文化熱經久不衰,并逐步從金華本土走向世界。“黃大仙傳說”是雙龍風景區文化內涵中的精華和核心。2008年6月,“黃大仙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黃大仙傳說”已經開始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黃大仙教義傳播在海外也勢不可擋,形成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黃大仙”的奇觀。
爾后,游客們又來到了雙龍洞,雙龍洞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面積達1200平方米。常年洞溫為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龍洞位于金華北山之陽的半山腰,因洞口兩則有酷似青龍和黃龍奇石而得名。雙龍洞與其它溶洞巖洞的最大區別之處,在于它的進洞方式十分獨特:其洞口有一塊巨大的巖石覆蓋在一流清泉之上,似一條半張著大嘴的鰻魚,巖底僅離水面一尺左右,進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由繩索系著小船從巖底的水面穿引而入。
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舠仰臥入回溪”。沿著龍的喉嚨臥船由西往東而入,頭頂似巨石坍塌,那么的心跳和刺激,舟行10余米,豁然開朗,進入內洞,既是龍胃。洞內鐘乳石奇異怪狀,美不勝收。
“中華文化游”是國家旅游局確定的2011年旅游主題,旨在通過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促進旅游文化的創新和文化旅游的發展。此次舉辦的中華文化游·全省網媒雙龍行活動,將更有助于雙龍風景區搭建網絡平臺,傳播雙龍美名,推廣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