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查
君子交誼淡如水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現代人的友誼變味了?”進行調查。在2012個受訪者中,77.9%的受訪者坦言身邊真正的朋友很少,其中6.7%的人表示自己幾乎沒有真正的朋友。99.6%的人認為“純友誼”越來越少;75.5%的受訪者表示,當下友誼變味了,很多人交友是出于利益考慮,如今已鮮有“君子之交”。
2000多人的微型調查,我們不能就武斷地下結論:現代人的友誼已經變味了。但是,至少應該看到,在交友這個問題上,現代人的觀念已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60.7%的受訪者認為,罪魁禍首是“拜金主義橫行”。很多人把朋友看成是一種社會資源,刻意去結交官場、生意場上對自己有幫助的人,這使“交朋友”帶上了許多功利色彩。而出于功利目的的交友,就不是“交友”,而是“交換”。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交友這個問題上,歷朝歷代有著很多名言和故事。《禮記·表記》:“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而《莊子·山木》也說:“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意思就是君子志同道合,他們交友不求私利,友誼像水一樣淡。小人結黨營私,他們以私利交換,他們的交情像甜酒,味甜,卻變了味,不那么純潔了。
翻翻浩瀚的中國文學史,我們可以看到無數感人的君子之交,生死之交。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后人以“高山流水”來形容朋友之間的默契和心心相印。而“高山流水”也成為交友的最高境界。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求親情、愛情和友情。而衡量一個人做人是否成功,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這個人有沒有真朋友。有些人在位上時,三天一小聚,十天一大聚,門庭若市,忙忙碌碌,觥籌交錯,熱鬧非凡,感覺很好。然一旦從位上下來后,就門可羅雀,無人問津。于是,就大罵朋友不上路,友誼被狗吃了。其實,這些所謂的朋友看重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手中的權力。他們與你之間從一開始就只有利益,沒有友情。我有一個朋友,年紀輕輕就當上了相當一級的干部,整日春風得意,身邊的朋友很多。當時,我就曾勸他,要多交幾個真朋友,他也不當一回事。后來,因為某種原因,他從位上下來了,一下子就沒人理他了,這使他很傷心,感到被朋友拋棄了。我說,其實你不必傷心,因為你還有我們幾個真朋友。那些以前圍著你轉的所謂朋友,他們不是同你交朋友,而只是與你的官位交朋友。現在,既然你的官位沒了,他們當然也就棄你而去,與新的官員交朋友去了。
有關專家認為,出現友誼變味的問題,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但相應的教育和思想品德工作卻沒有跟上。再加上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單一化,“一切都向錢看”。客觀地說,友誼本身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所以,朋友交往中有一些“得到”或者“付出”,也屬正常。當今社會對功利性人際交往的崇拜卻愈演愈烈。特別是官場上部分人的任人唯親和權錢交易,導致很多人打著交友的幌子鉆營能對自己的仕途起到幫助作用的人際網絡。說穿了,這不是交朋友,而是一種利用和投機。
羅曼·羅蘭說:“友誼是畢生難覓的一宗珍貴財富。”也有人認為:“友誼是人生的最大的愉快。”那么,真正的友誼應該是什么樣的?我以為,要還友誼以純潔,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純友誼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資料來源:2011年2月14日《人民日報》
典型學習
仰望楊善洲
從普通農家子弟到革命工作隊伍中的一員,從黨的基層干部到地委主要負責同志,從退休的老干部到植樹造林的新干將,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的人生軌跡。這是有形的生命痕跡,以農村始,以農村終,始終圍繞著楊善洲家鄉的大亮山,始終圍繞著祖國西南邊陲山區的各族群眾。這是無形的精神豐碑,講述了一個共產黨人執著理想信念、致力黨和人民事業的不懈奮斗,鐫刻著一位地方領導干部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為廣大群眾謀福祉的非凡業績,張揚出一個志慮忠純、品行高潔的人的光輝境界。這些,凝聚成一個仰之彌高的形象,值得我們對照反省,值得我們學習追尋。
楊善洲畢生篤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他把自己堅定的理想信念,化作了一心一意為黨和人民事業終身奮斗的實踐。他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永遠沒有考慮個人的利益。他謝絕按規定把母親和妻兒轉成城鎮戶口,在縣城邊上建了房又賣掉還債,退休之后不享受去省城養老的待遇。他從地委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但退而不休,仍像老農一樣,毅然上山,風餐露宿,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開始了植樹造林的新事業。古人說,治產業則教化不行,而政令不從。他不治家業,拒絕各種符合規定的物質利益,老了又把價值幾億元的林場無償地交給國家,至死也只有聊以棲身的幾間茅屋,真正說得上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黨和人民。仰望楊善洲,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在理想信念方面同他的差距有多遠,從而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強化黨的意識、政治意識、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更加自覺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努力奮斗。
楊善洲一輩子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古人說,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順民心、厚民生,就需要真抓實干,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搞花架子,努力出實招、辦實事、見實效。“求民疾于一方,分國憂于千里。”楊善洲從20多歲擔任縣領導直至地委書記,始終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眾之中,努力為群眾說實話、辦實事、解難事。他身為一方領導,肩負民生福祉,一年大部分時間奔走鄉間,足跡遍及保山所有縣鄉,深入基層群眾,了解群眾疾苦,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他隨身帶著農具,經常幫助農民插秧收稻,他說:“與群眾一起勞動,了解到的基層情況最真實。”群眾的窮苦,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深自責。他說:“我們干工作不是做給上級看的,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只要還有貧困和落后,我們就應該一天不安寧。”他積極采取措施,著力改變邊境鄉村的貧困面貌,著力推動群眾脫貧致富。他對群眾懷著一種謙卑和敬重,懷著一種質樸的天然情誼,事事以人民群眾的需要為出發點、落腳點。他為保障民生,曾停建地委大樓工程;對素不相識的人,不辭勞煩施以援手。仰望楊善洲,我們要反躬自省,在堅持群眾觀點、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方面同他的差距有多遠,從而進一步增強貫徹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堅定性,著力增進同群眾的感情、密切同群眾的聯系,著力做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更好地鞏固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
楊善洲始終艱苦奮斗,展示出奮發向上的頑強意志和不屈精神。逸豫可以亡身,憂勞可以興國。艱苦奮斗是黨領導人民不斷前進、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楊善洲來自農民,根在農村,深深懂得干事創業需要艱苦奮斗,改革發展離不開艱苦奮斗,安身立命也在于艱苦奮斗。他下鄉輕車簡從,三個人一輛車,就是一個戰斗小組,直奔田間地頭。到了飯點,老百姓吃啥他吃啥,飯后結賬。“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退休了他本可以安享天年,卻又上山植樹,勞勤四體,不稍停歇。他為節約資金,林場修公路自己搞測量;帶頭撿果核造林,撿騾馬豬糞作林肥。他薄于自給,總是穿洗得發白的灰色中山裝,舍不得抽紙煙就總抽煙斗,卻樂于“散”錢助人,別人養蜂他出錢買蜂箱,農民有困難他出錢幫著買種子肥料。他所居不過茅茨草榻,所服不過練裳布衣,所食不過菜羹糲飯,真正做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仰望楊善洲,我們要經常想一想,在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方面同他的差距有多遠,從而更好地堅持“兩個務必”的光榮傳統,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飽滿的熱情,努力在本職崗位上爭取優異成績。
——資料來源:2011年4月2日《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