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現代教育學、管理學的一大成果,就是提出了學習型組織理論。按照這一理論,傳統學習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重在發現“正確的答案”;二是重點突出“個人的學習”。發現“正確的答案”本身并沒錯,但它不利于創新創造;注重“個人的學習”本身也沒錯,但它不利于團隊發力。當今社會,創新能力和團隊合力,是一個組織最重要的兩個維度。缺了它們,一個組織還有什么凝聚力、競爭力、戰斗力?
而學習型組織,則是指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柔性的、扁平的組織。在這種組織里,你不可能不學習,因為學習已經完全成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種組織里,團隊成員有“共同的愿景”,不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在這種組織里,發現“正確的答案”不再是最重要的,發現別人沒發現的“新東西”才是重中之重。
學習型組織中的“學習”,是一項艱苦的修煉。按照“學習型組織理論之父”、《第五項修煉》作者彼得圣吉的概括,這種修煉是由“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體學習”和“系統思考”構成的。
實踐也印證了學習型組織的威力:美國排名前25的企業中,80%在建設學習型組織;世界排名前100的企業里,40%在進行學習型組織建設……在企業管理領域,學習型組織甚至被奉為“成功企業的基本模式”。
我們黨鄭重提出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是對學習型組織理論的科學借鑒,但絕不是復制粘貼、照搬照抄,而是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這是政黨建設理論的一次飛躍,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將學習作為自身建設最鮮明的特征。
一石落水,千層浪起。國際輿論驚呼:“建設學習型黨組織,這是中國共產黨的首創!”
彼得圣吉也認為,中國共產黨建設學習型政黨,推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就可能成為世界的典范和實際方法的開創者”。
“型”者,模型、類型也,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從“學習”到“學習型”,一字之變,意義不同尋常。
仔細研讀《意見》,不難發現,“學習型”賦予了“學習”以更加深刻的內涵:在性質定位上,更加強調學習的思想性政治性;在意識理念上,更加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在內容范圍上,更加強調學習的實效性整體性;在形式方法上,更加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多樣性;在動力保障上,更加強調學習的科學性制度性。
南京政治學院一位教授研究后發現,學習型黨組織的“黨組織”,不是普通的社會組織,其建設應當堅持“組織”的政治性、突出“學習”的超越性、體現“建設”的戰略性,“尤其是把‘黨組織’和‘學習型’聯結起來,使黨對學習的定位和把握具有了鮮明的超越性” 。
中央黨校一位學者強調,“建設學習型黨組織除了必須解決‘知識斷檔’和‘本領恐慌’問題,提高執政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形成并強化黨組織的‘共同愿景’和‘集體意志’,提升黨組織的戰斗力。”
那么,什么樣的黨組織才可以稱得上是學習型的呢?有專家提出可以用三把“尺子”來衡量:第一把“尺子”——更加強調學習作為學習型政黨最鮮明的特征,作為黨組織的重要內容,作為黨員干部的重要標尺;第二把“尺子”——更加強調把學習作為整體性要求,把學習作為全黨、作為各級黨組織的共同責任,共同學習、全面學習;第三把“尺子”——更加強調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把學習制度化、機制化、長期化,并且內化為所有黨員的內在品質。
學習型,并非學習就行;學習型,貴在有“型”。一個“型”字,把學習與黨的性質和作用、黨的生存和發展緊密聯系了起來,與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緊密聯系了起來,與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緊密聯系了起來。
在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中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絕無先例可循,必須積極運用新方法,建立新載體,打造新平臺,使學習由“軟任務”變成“硬約束”,由“抓活動”向“促常態”轉變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